历史的天空有意思的文章

汉武帝为何找不出卫青霍去病的接班人?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75人  始安公士或

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远征漠北。二将共计斩虏敌军八万余人,匈奴元气大伤,远遁漠北。但汉朝死了十余万匹军马,无力继续远征。汉武帝只好暂停远征,积蓄马匹。

匈奴人最畏惧的霍去病与卫青相继去世。汉武帝重启北伐大计,试图让霍去病的老部下赵破奴、外戚李广利、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等人重演卫霍的辉煌,结果通通失败。偌大的汉朝,难道找不到能接替卫青、霍去病的将才吗?

还真找不到。两汉名将无数,却没人能复制卫霍的战法,也没人具备他俩的军官素质结构。

卫霍的战法对战场指挥官能力要求严苛

卫青的基本战法是以骑兵的高机动性深入草原数百里,奔袭匈奴各部。他以投降的匈奴人为向导,找水草丰茂之处行军,以免大军因饥渴而难以远行。他还派斥候骑兵抓俘虏审讯,侦察敌军所在位置,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奇袭。卫青破敌后往往顺势掠夺牛羊马匹,破坏匈奴的经济基础。凭借这套战法,卫青屡立战功,由车骑将军升迁为大将军。

汉军众将纷纷转型为骑将,多次追随大将军闪击匈奴。其中最得卫青兵法精髓的人是他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的战法相当于卫青战法的改良版。他追求更高的行军速度和更大范围的机动战,一次奔袭往往长达两千里左右。

最能体现两大名将战法特点的是漠北之战。

卫青击败伊稚斜单于后,只追击了二百余里就停了。这个距离相当于战国步兵急行军两天,骑兵急行军一天的路程,比较求稳。卫青的部队在兵员马匹上都逊于霍去病,在决战中还少了李广、赵食其两部人马,兵力优势不大。所以,他没有深入漠北,烧了匈奴赵信城的粮草就班师回朝。

霍去病则对匈奴左方诸王穷追猛打,不断缴获敌军粮草补充给养,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和瀚海才停止追击。卫青部汉军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士兵伤亡较大,马匹损失以战死居多。霍去病部汉军则以30%的阵亡率消灭了七万多敌军,士兵伤亡较小,但汉军绝大部分战马损失都在这一路。

卫霍战法各有千秋却又殊途同归,其核心精神都是充分发扬骑兵的机动能力进行奇袭,然后对败敌展开连续追击。

想要用好卫霍的战法,战场指挥官不仅要有过硬的骑射功夫,还必须对战场大局具备清晰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在茫茫草原上准确捕捉不断流动的匈奴力量重心,向敌军薄弱环节发起雷霆一击。除了卫霍双星之外,西汉没几个将军能做到这点。

霍去病狂飙节奏,连匈奴都追不上

汉武帝在卫霍去世后多次派人出塞数千里寻歼匈奴。他显然是想复制冠军侯的成功经验,结果事与愿违。

比如,赵破奴曾经率二万余骑兵出朔方西北二千馀里,打算行至浚稽山就回朝,结果被匈奴察觉。匈奴单于不断调兵遣将,赵破奴斩杀数千敌兵后,被八万胡骑包围,不幸被俘。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斩虏敌军万余。谁知汉军在回师的路上被匈奴大军包围,士兵阵亡十之六七。

这些败仗的共同点是先胜而后败。汉军击败敌军一部后,匈奴立即快速集结成重兵群,在对方归路上打伏击,导致汉军寡不敌众。

在大草原上作战有个难题。汉匈双方的骑兵群都在快速流动,位置不断变化,很难形成包围之势。谁先一步发现对方,并迅速集结兵力、展开队形,谁就能赢得先机。一言以蔽之,要走打结合,不停运动。

霍去病总是尽量取食于敌,以战养战,轻装疾行。他每次奇袭得手后,只是用敌军物资补充给养,然后舍弃剩下的战利品,继续奔袭下一个目标。骠骑将军指挥的汉军总是神出鬼没,打赢了就迅速转移,不给对方还手的机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只带了一万骑兵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上千里,先后跟五个匈奴小王接战。这次毫无预兆的奇袭让匈奴右方诸王猝不及防。由于汉军的动作太快,匈奴完全跟不上进度。当他们回过神来时,已经找不见人了。

这种巧妙的运动战法让霍去病部汉军能以一当十,把散布在数千里范围内的匈奴各部打得鸡飞狗跳。单论进攻速度,连卫青都追不上霍去病,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

汉军诸将大多做不到走打结合。他们打仗过分依赖辎重,行动路线单一,战术呆板,对敌情的判断也远不如霍去病那么准确。这都给匈奴留下了重新组织反击的时间和恐惧。当他们模仿冠军侯出塞两千里的打法时,作战节奏迟缓的缺点暴露得更彻底。全身而退尚且困难,克敌制胜更是无望。

没有帅才卫青的指挥调度,很多人封不了侯

尽管汉朝有能力动员数十万大军,但北击匈奴的远征军多为万骑、二万骑、三万骑的规模,很少投入五万骑以上的兵力。即便兴兵十余万,也是分进合击。各军走不同的路线,每一路分解为万骑至三万骑不等的军团,按照约定时期在塞外某地汇合。

之所以这样做,是由因为骑兵远征的后勤消耗远大于步兵。匈奴本身是游牧经济体,后勤物资跟着骑兵军团四处流动,无此后顾之忧。但汉军在塞外大草原上缺乏补给据点,更多依赖自带的粮草辎重。

分进合击能减轻后勤负担,却也存在被胡骑各个击破的风险。胜利的关键在于密切协同,协同的关键在于由一位帅才统一指挥调度众将。

纵观汉军历次分进合击,唯有两次是由一名主将节制众将。更多情况是不设最高统帅,各将只是在汇合后一同作战。汉武帝这样部署也是出于无奈。因为真正适合做三军统帅掌控全局的,唯卫青一人而已。

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率十万余人远征匈奴右贤王部,亲领三万锐骑,其余部队分属六位将军。次年,升任大将军的卫青再次率领六将军北伐,汉军投入十万余骑兵,先后首虏万余敌军,但损失了两位将军和三千余骑。

在漠北之战中,卫霍各率五万骑兵,互不统属。不同的是,卫青下辖四位副将,霍去病没有副将,只是以大校李敢等人代行副将职能。汉武帝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卫霍的指挥风格。

霍去病喜欢自己带头横扫千军如卷席,用最简洁明快的方式打运动战,只选壮勇锐士跟自己一起狂飙。卫青则能充分考虑各军的强弱,找出最合理的协同作战方式,让不少原本能力平平的战将也能立功封侯。

自从卫青死后,汉军再无这样的帅才。封侯众将的能力短板在独自领兵时彻底暴露,对匈作战乏善可陈。而汉武帝寄予厚望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多次出征,常常先胜后败。他指挥十几万步骑与匈奴单于大战,结果还是失利。李广利终因战败而投降匈奴,这也是汉武帝最后一次北伐。

众将的缺陷:军官素质结构不完善

按照王湘穗、乔良提出的军官素质理论,军官的素质结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偏正型、均衡型、遗缺型。

偏正型军官的特点是一种或几种素质处于主导地位,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素质。冠军侯霍去病就是典型的偏正型军官。他用兵灵活,但世人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冠军侯“有气敢任”的壮勇。

均衡型军官的特点是各项素质无明显短板,达到了和谐均衡状态。长平侯卫青兼具智信仁勇严等优点,挑不出毛病,完全符合兵圣孙武定义的模范良将。

遗缺型军官的特点是在某些素质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不能圆满完成重大作战任务。名气远超战绩的飞将军李广是最好的例子。他骑射功夫或许还强于卫霍,但指挥、治军、练兵等方面才能平平。更糟糕的是,李广出塞远征迷路和被包围的次数比谁都多。他显然扛不起抗匈大业的旗帜。

其他汉军将领的素质结构大多数也是遗缺型。公孙贺、公孙敖跟着卫青出征都时常无功而返。李息配合卫青作战时战绩较大,但独自领兵时表现一般。李广的堂弟李蔡政治才能多于军事才能。苏建曾经被匈奴打得全军覆没,只身逃脱。赵食其和李广一起在漠北之战中迷路。韩说战绩尚可,但统兵能力一般。李广利才不堪大用。霍去病的部下赵破奴属于偏正型军官。他作战勇武,在霍去病的指挥下表现出色,单独领兵时差很多。

总体来看,卫青与霍去病虽然素质结构类型不同,但综合能力超出众将一大截。霍去病虽是偏正型,但缺点不构成死穴,只是“勇”这项素质特别突出罢了。后起之秀路博德和赵充国属于均衡型军官,但指挥风格偏稳健,跟卫霍的灵动不是一个路数,也不以调度众将见长。

总之,汉军众将的素质结构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做卫霍的部下,而难以活用霍去病的独特战法,更无法成为卫青式的帅才。汉武帝经过反复尝试后,终于确认了这点。他只能放弃彻底消灭匈奴的梦想,让疲于低效率战争的军民休养生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