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思考|引爆点
写在前面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实习的时候,我的mentor给了我一个报销书单的机会,没错,我当时选的就是这本书。一直想好好整理一下,结果实习结束了,也没提笔。算是个遗憾吧,所以这次也借这个机会,向mentor说声谢谢,不仅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而且让我感受到了运营的神奇魅力。
导读
引爆点
引爆点
[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豆瓣评分:7.7
《引爆点》分析了产品流行的三大法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这三大法则。
本书结构
有感而发
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的有多深刻。但对书中一些语句和观点确实印象深刻,故都是一些有感而发。
1)正是由于如今市场推广活动铺天盖地,口头传播信息才反而成为唯一具有说服力的办法。
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即浮现了朋友圈里的微商。微商最喜欢截一些用户购买产品后的好评图,晒在朋友圈(类似于口碑传播)。不得不承认,我在刚接触这样的信息时,确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好多次在心里想,真的这么有效么?当然后期接触多了,知道这是一种广告,大脑自动把它排除在口头传播的范围之外。就自动忽视了这样的信息。
2)六步分离法则,并不是说每个人与其他所有的人相隔几步之遥,而是,某些个别人物与其他所有人相隔几步。大多数人是通过这几个个别人物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
如书中观点所言,我们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这个世界,其关键点还是这些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产品如何迅速让每个人知晓?或许牢牢抓住了这些个别人物,就是关键所在。
3)霍肖积攒人脉的方式和别人积攒邮票的方式相同,他在电脑上记录了1600个人名和地址,在每个人名旁边都详细记录了当时他见此人的情况。甚至对方在无意间透露了自己的生日,他都会及时记录下来。以后就会给对方送去祝福。
这个故事,让我惊讶不已。记得有一期非诚勿扰的男嘉宾聊起自己打拼的致富之路也说到了这样的细节。这位嘉宾看来就是现实中的“霍肖”。这样用心的方式,作为书中销售人员,电视节目里的商人,无疑都是非常机智的,试想如果把这样的细节融入到产品和运营的工作中,将用户的行为细节进行分类并分析,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信息混杂”信息过量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难以产生附着力。如:在2.5分钟的商业广告时间里,若出现了至少4个持续15秒的不同广告。那么,任何一则15秒的广告效果都会降低到几乎为0.
哈哈,原来“恒源祥,羊羊羊”这句经典广告词的理论依据在这里呀。默默记下笔记,总觉得在运营的推广中可以用到哩。
5)视觉距:人的目光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被称为视觉距的范围内。我们在读书时,目光一次只能捕捉一个关键字及左边4个字和右边15个字。
由此启发了《芝麻街》字母不应出现在屏幕下方。一个好的产品真的不是拍脑袋出来的,各个组结构都应有它存在的道理。
6)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违法直觉,如:旺德曼没有把自己的商业广告插入黄金时段,而是放在了边缘。
一个好的产品有时也需要大胆尝试创新,但是这一切还是应建立在调研,测试,分析数据之后,应是有依据的创新。
8)某个特征性格不是这个人时刻都具备的,而是在具体的情景下所起的作用。
作为产品人员,在和运营,UI,尤其是开发伙伴沟通时,是否已经在脑中固化对方的性格而觉得不好沟通?如果能想办法换一种情景,比如营造产品和开发并非对立的氛围,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呢?
9)智力通道容量:指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比如贝尔公司设置的电话号码只有7位。
情感通道容量:一般能列出12个左右的朋友名单。
这一章节总结的关于数字的规律,我觉得真的是太有意思了。这样说来,设置一个产品的名字如果超过7个字,是否就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记忆,进而影响它的传播?
10)150法则:150代表了智人(现代人)可以保持的社交关系数。
150也经常冒出来:①21个不同的原始狩猎族群,每个村落平均人数148.4②军事组织把200人设为有效实施战斗的单位③哈特派人数达到150 后就会分成2个。
话说,微信群虽然设置的上线为500人,是不是150人才是微信活动运营最适合的数量?
11)兰姆西斯公司的营销策略:戈登培养了一大批头脑灵活的年轻通讯员。把它们派往纽约,洛杉矶等世界各地,扮演着暇步士鞋革新者。
这不就是网红么?商家乐于让网红植入产品广告,产品就容易热卖。
12)萨没有地毯式挨家挨户宣传乳腺癌,而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的地方—美容院。
精准化投放大法好。生活无处不运营呐~
13)世界并非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
设计产品某个功能的时候。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验,准确判断出起决定性作用的点是什么?而不是按照自己所谓的直觉去猜想,因为这些关键点常常是容易被我们的直觉忽视的因素。
结束语
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思考
原创声明:本文章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