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人的疑惑

2024-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黄杨树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由大司寇代理宰相之职。孔子面有喜色,结果让弟子看到了。所以,弟子不解,便提出了疑问——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
门人问:“我听说过有这句话,君子面对祸事不忧不惧,好事来了也不喜形于色。是吗?”孔子说:“没错,确实有这种说法。”很显然,孔子的学生对孔子代理宰相后喜形于色的表现表示不理解,因此才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承认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他同时解释,还有另外一句话:“乐其以贵下人”。意思是他之所以面露喜色,是因为自己身份高贵了,当官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惩治恶人。
孔子果然不虚此言。上任不久,他便诛杀了鲁国大夫、乱政的少正卯。当政三个月,卖羊羔、猪仔的人不敢私自抬高物价;男女讲究礼节、分路行走;人们道不拾遗;四方的人纷纷慕名而来。
孔子虽然给自己的喜形于色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但是后果却很严重。因为孔子的行为,让齐人害怕。他们认为,鲁国有孔子这样的人,一定会称霸。而一旦鲁国称霸,齐国首当其冲。于是,齐国从国内选拔八十位能歌善舞的美女,把她们送到鲁国,想以此消磨鲁君的意志和进取之心,从而达到逼走孔子的目的。鲁君果然中计,孔子于是被迫离开了鲁国。
孔子的学生对孔子喜形于色的表现提出委婉的批评。而孔子的经历也证明,祸与福确实是娈生兄弟,不必因为祸福的到来而或惧或喜。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可以说与司马季主及孔子门人的观点一脉相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