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起独有的温情世界
霍建起出生于1958年,1995年才开始执导电影,因此他虽然属于第六代导演行列,却自称是“第五代半”导演。因其电影一贯带有唯美含蓄的文艺质感,霍建起被公认为文艺片导演 。他早年的农村插队经历、美术出身、以及他所持有的人生观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品风格。
霍建起至今已执导了十几部电影,在众多作品中《那山那人那狗》(1998)、《暖》(2003)是他的代表作。2015年的新片《1980年代的爱情》则延续了霍建起的一贯风格,将故事背景都放在了淳朴山村,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纯真含蓄的爱情故事。
画面:唯美诗意的自然景色
霍建起不仅善于利用自然景象烘托人物情绪,更能使自然景色不露痕迹地参与叙事进程。在这三部乡村题材的电影中,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一种背景式的陪衬,更和人物一样成为了电影叙事的主角。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典型的以自然影像参与叙事的诗电影 。老邮差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和他走了十几年的邮路密不可分,儿子想要真正地了解父亲,就腰将他与这条走了无数年的山路放在一起来体会。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他们在山路上的漫长行走而不断发酵着。从清晨到黄昏,从山间到溪边,风景的不断变化与人物心境的变化相伴而生。随着在山路之中的行走,父子二人的心也在逐渐靠近。
《那山那人那狗》在这三部电影中,霍建起都以优美的山村景色,搭配悠扬动听的音乐作为电影开头,将观众一下子带入他所独有的不疾不徐的诗意世界中。《1980年代的爱情》的片头以一首轻柔的歌曲仿佛将我们一下子带回了《那山那人那狗》中那个翠绿宁静的山村,汽车行驶中喷出的烟雾如同山林中氤氲的雾气。《暖》的开头则是这样的,在悠扬又略带苍凉的笛声中,一个偏僻的山村坐落在山坳间,远处群山连绵,天色微明,云雾缭绕。
霍建起对于河水、雨、雪等自然意象的把握也相当成熟,这些自然意象在三部影片中都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水往往象征着一种忧愁的思绪,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花自飘零水自流”等。霍建起的电影中经常出现河水的意象,缓缓流淌的河水有时伴随着回忆的开启,有时则烘托出一种缱绻的愁思。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儿子背父亲过河的戏是父子二人开始相互理解的重要转折点。当儿子背着父亲淌河水时,父亲回忆起青年时期将儿子驮在肩头的场景不觉潸然泪下。冰冷刺骨的河水在这里增进了父子二人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井河与暖十年后的重逢同样是在小河边,两人简单交谈了几句后,井河别过了头,这时画面转向了缓缓流淌的河水和小桥上的自行车,流水似乎在诉说着井河的忧伤。
《那山那人那狗》《1980年代的爱情》也多次出现了河水的意象,雨波和丽雯这对青年男女时常在河边洗衣服、抓鱼,丽雯死后雨波在河边大哭,河水见证了他们凄美缠绵的爱情。在电影中,雨的意象数见不鲜。滂沱大雨往往能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和不俗的画面效果,如《一代宗师》开头处叶问的雨中打戏,而淅淅沥沥的小雨则能烘托出缠绵不断的忧愁痛苦之感。在霍建起的电影中,小雨往往象征女主角的愁绪和忧思,渲染着一种哀怨缠绵的气氛。
在《暖》中,雨一直伴随着暖绝望的等待过程,披着长发的她在下雨的屋檐下思念恋人井河,淅淅沥沥的小雨烘托出这种无望等待的悲哀与痛苦。
《暖》《1980年代的爱情》也出现了雨的意象,伴随着哀怨的小提琴声,雨波看到丽雯一直珍藏着的情书后痛哭不止,将故事推向高潮。雨水打湿了信纸,他将情书放在小河中随水波流走。在这个场景中,雨与河水都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1976年,霍建起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到北京的怀柔农村插队一年。在农村插队的经历让他对农村自然风貌和农民淳朴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农村的人和事,对农村的生活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并从中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他将乡村中那些温暖美好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得电影中的乡村更像是霍建起心中的乌托邦或田园童话。
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强调要诗化、散文化,如果用特别写实的手法,反而会失去影片的艺术魅力。所以我还是希望把这种诗化、散文化的意境在电影中表达出来。
他的电影中还有很多关于乡土风俗的内容,这体现了他的一种乡土情结。如《那山那人那狗》中侗族人的结婚仪式、《萧红》中的跳大神、《暖》中的京剧表演、《1980年代的爱情》中的哭嫁表演和“撒阳呵”表演。但是这些风俗只是电影中的一种点缀,霍建起自称“我对农村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是非常深刻,没有全面表现中国乡土的雄心,我喜欢农村题材,写人,写自然,可以尽情展现大自然的美好。” 。
视听语言:丰富成熟的电影艺术手法
霍建起电影中清新恬淡的诗意风格的营造,不仅由于唯美的大自然景色的入镜,更是由于他流畅成熟又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风格。霍建起的美术出身也影响着他的电影风格。他中学就读于北京景山学校,在此期间参加景山学校美术组,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美术基础。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了十几年的美术设计,曾经为《九月》《盗马贼》《遭遇激情》《大撒把》等影片做过出色的美术设计工作。
他十分善于运用镜头语言,电影画面以唯美见长,讲究构图、色彩和光线。“搞美术的人的视觉感官比较敏感,对一个建筑,对季节的变化,对自然景观都会有感触,并会有表达的愿望。” 无论是农村题材的电影,还是传记电影(《秋之白华》《萧红》,电影画面都始终保持着清新细腻的风格。本文简要罗列出以下几点,并结合电影片段进行探讨。
1.灵活运用俯仰拍镜头
在电影拍摄手法上,霍建起善于运用俯仰拍镜头。在《那山那人那狗》中,儿子和父亲走山路的画面在平视镜头、俯拍镜头、仰拍镜头之间自然切换,既不突兀又避免了单调。而在这三部电影中最有特色地运用俯仰拍镜头的,当属《暖》那三分半钟荡秋千的镜头段落。俯仰镜头的交替运用给人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增强故事的宿命感。
《暖》在二人荡秋千这场戏中,暖终于默认了与井河的关系,两个人的爱情达到最高点,继而急转直下。一开始,霍建起较多运用俯拍镜头,拍摄二人亲密荡秋千时的轻盈与快乐。接着,镜头渐渐拉远,并且仰拍镜头逐渐增加。镜头中不断晃动着的秋千板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对支架、铁钩和绳子的特写更加深了这种不安全感。结合之前暖瘸腿留下的悬念,这种视觉的起落让观众不觉跟着悬心。接下来画面越来越倾斜,直到画面倾斜了90度,危险感达到最大。接着秋千绳断,两个人重重地摔了出去。
2.大量的旁白和主观镜头
霍建起的大多数电影中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影片中贯穿着大段的内心独白。《那山那人那狗》是以刘烨饰演的儿子为主角,儿子一开始就向观众交代了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故事背景,在与父亲一起走邮路的过程中,以儿子的视角去观察这条非常难走的山路和路上发生的故事,同时儿子也在不断地讲述着他的内心想法,将父子之间隔阂逐渐化解的过程以独白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有时也会以父亲的视角开展回忆,但父亲从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叙事权。《暖》《1980年代的爱情》同样也是以男主角的口吻展开叙事,以井河和关雨波的视角去看女主角,由他们展开一段段回忆,并叙说着他们的心路历程。
大量的旁白和主观镜头的运用营造了一种非常私语化的叙事空间,拉近了叙事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将观众一下子带入到主人翁的视角中。正是如此,霍建起的电影往往能使观众移情,感受到一场心灵的抚慰和治愈。
3.光亮与暗影的交替运用
霍建起电影中往往交替使用冷暖色调暗示人物悲喜与故事的走向。在《1980年代》爱情中,大部分电影画面是清冷明晰的,但当电影中几次出现关雨波对于往事的回忆时,明媚温柔的光线打在这对少男少女的身上,暗示着初恋的美好。
《暖》这一风格在电影《暖》中的展现最为淋漓尽致。《暖》采取片段回溯式的叙事结构,以男女主角的重逢为开头,接着井河在与暖的相处中不断回忆过去,使得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来回穿梭。那些幸福的回忆往往运用暖色调,而现实时空的主色调却是压抑的蓝灰色,回忆与现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井河回忆与暖围绕秋千发生的美好往事时,大片的麦田、阳光等意象使得画面色彩丰富饱满,整个场景看起来明快又温暖。而当井河结束这一段回忆回到现实时空中时,暖的家却笼罩在阴暗冷清的氛围之中。暖色调之中的暖,与如今置身于冷色调之中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将暖这一生的悲剧浓缩其中。
人物:“符号化”的传统女性
与霍建起电影对传统的回归相伴而生的,是其中夹带着的中国传统的男性意识。在这三部电影中,男性都是叙述的主体,女性角色则是被观看的客体。《那山那人那狗》中陈好饰演的侗族姑娘、《暖》中的女主角暖、《1980年代的爱情》中的成丽雯都处在被三位男主角和观众凝视的客体位置上。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丽雯供销社站柜台的身份,与雨波顾客的身份自然构成了凝视与被凝视的局面;丽雯有两次在溪边洗脚的特写,第二次的特写还露出了白皙修长的双腿,女性身体在这里是被雨波和观众所窥视着的。
《1980年代的爱情》另外,这些女性角色多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们温柔隐忍的同时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是“认同传统伦理道德的文化表达符号” 。她们依附于男性,需要男性的保护和拯救,只能通过男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典型的代表是《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母亲。在父亲的英雄救美之后,她们理所当然地恋爱结婚,从此开始了母亲一生的等待与牺牲。传统女性的悲哀与不幸在《暖》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少女时代的暖有着唱歌跳舞和走出大山的梦想,但她的期盼却只能先后着落在两个男性身上,被动的等待就是悲剧的开始,小武生和井河都辜负了她。最后她只能被动地接受哑巴的爱,从此与文明世界绝缘,精神世界完全被摧毁。
有趣的是,在《暖》和《1980年代的爱情》中,女性角色一开始都在各方面优于男主角,但最后却以悲惨的命运收场;男主角往往胸无大志,陷入爱情不可自拔,但他们最后却都有着不错的结局。暖聪明漂亮,能歌善舞,向往文明世界;丽雯秀外慧中,看《收获》和《大众电影》,喜欢泰戈尔的诗。但暖最后摔瘸了腿,只能嫁给村里的哑巴;井河却考上了大学,在北京落户,成了村里的骄傲。丽雯为了陪伴父亲困守在了公母寨,婚后不久便成了寡妇,还要照顾全瘫的婆婆,最后得癌症去世;雨波则在数年后混成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有了自己的车子和游泳池。
这些传统女性在影片中的作用在于抚平了男性的心绪,帮助男性成长。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成丽雯是一个“被高度物化和符号化的形象”。 她在影片中三次说出自己的性别观,即男人要有事业心,应该出去打拼。同时她还身体力行地两次将关雨波“放逐”,雨波一直想为丽雯留在公母寨,丽雯明明不舍却极力想把他赶走;雨波一事无成的时候,丽雯通过与他发生性关系再一次抚平了他的创伤,接着不辞而别。在《暖》中,井河十年后与暖的重逢终于解开了他的心结,而他对丫许下的接她进城读书的诺言,也让他因为做出了些许弥补而得到了解脱。奇妙的是,两部影片中女主角都有一个酷似妈妈的女儿,她们作为母亲的延续,象征着传统女性悲剧在不断地轮回着。
霍建起的电影不仅有着唯美清新的画面,更有着温情脉脉的人文精神和对传统的回归。这种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霍建起一生生活比较顺遂,“没有大悲大喜的巨大反差”,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坎坷,“残酷的东西接触得不太多” 他“希望在悲之中有美好的、温暖的东西”。因此他往往避免直接揭露生活的残酷,而是去提取生活中的美好。
总之,霍建起电影是电影界中不可忽视的独特存在。他的画面风格清新细腻,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同时他善于挖掘人性中善的一面,注重人与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挚情感,充满人文关怀精神。虽然他的性别观比较传统和保守,但这依旧不能掩盖其电影中的独特光彩。
原标题:
论霍建起电影中的诗意与温情
——以《那山那人那狗》《暖》《1980年代的爱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