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后告别科研准备考公了

2021-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申十叁
别了,科研

申十三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第一次有这种感触是在本科教学实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进行一些比较精细的实验操作时,手抖得厉害,非常影响操作,我安慰自己说是因为第一次做并且很紧张造成的,做多了就好了。后来吃饭的时候和舍友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他早就发现了我用筷子夹菜的时候手也是抖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也发觉了,筷子我已经用了20多年了,很熟练,吃饭我也不紧张,所以我手抖应该是一种病了,百度了一下,怀疑是特发性震颤,这种病一般是有家族史的。放假回到家,观察了我的家人,发现我爸和我爷爷在夹菜时手都是抖的。我深受打击,当时我在科研上还是有追求,有抱负的,所幸本科时科研任务并不重,我所做的课题也基本不需要很精细的操作,所以很快我也就把手抖这件事抛之脑后了,后来顺利保研到了南京大学,继续科研之路。

​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压力陡增,精细实验也多了起来,诚然,手抖还是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我发扬了卖油翁精神,基本消除了手抖对我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现阶段困扰我的,让我感觉无法继续科研之路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在做一件事时总是需要一个灯塔似的目标,需要一些崇高的,高于现实的东西。之前我是有的,虽然我高中时学的是理科,但我当时想报考的专业是哲学或是心理学,因为我比较喜欢这些务虚的东西,我想成为自己思想上的主宰,无奈父母觉得学这一类专业没有前途,而我高考成绩又不理想,我没有坚持自己选择的底气,最终选择了生命科学,我想既然无法做自己精神的主宰,那么做自己身体的主宰也是能接受的。我也曾幻想过,因自己的一些重大发现,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可现实是骨感的,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随着我对学科了解和理解的加深,渐渐地我意识到21世纪并不是生物的世纪,首先,我们进行的这种基础研究,大多都无望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成果的转化,其次我觉得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现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只是在做意义不大的工作量的堆积,这个瓶颈的打破无法从学科内部实现,只能寄希望于物理或数学等更为基础的学科的突破,最后就是现在这个学科灌水造假太严重了,有从硕士开始几十年如一日造假的学术大牛,周围也有为了职称、工作、毕业造假的老师、同学。

其实对于学术造假,我也挣扎过,在2020年,研二的时候,因为疫情,我的实验耽搁了半年,毕业的压力如黑云压城一般笼罩在我的头顶,返校之后,实验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很难重复。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决定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关于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科研杂志《science》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的科研工作者无法重复出他人的实验结果,百分之五十的科研工作者无法重复出自己之前的实验结果,我自己也挣扎过,因为时间真的来不及了,早在研一下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不走科研这条路了,我干嘛要这么跟自己较劲呢,痛痛快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好嘛,可我还是选择了对自己负责,对这个世界负责,对全人类负责。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所有的实验结果都是可信的,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免不了我无数次的试错和重复,这些需要耗费我大量的时间,直接导致了我面临着延毕的风险。

其实当我真正深入科研之后,我觉得它对我最大的伤害是让我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 一天连轴转的实验虽不是什么重体力活,但需要你心神无时不刻的紧绷,最后失败的结果挣断了你本就濒临崩离解析的心弦。

靠近凌晨,走在实验室回宿舍的路上,你闻不到不到春天的花香,听不到夏天的蝉鸣,看不到秋天的落叶,接不到冬天的飘雪,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回到宿舍,大脑一片空白,无法进行任何有效思考,发呆片刻,拖拖踏踏去洗漱,上床会周公,日复一日。

​我本科的同学大多都在读研,其中有一些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信仰和兴趣。研二上,我随导师去浙大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晚上,我约了在浙大读研的本科舍友,我们找了一个酒吧,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是一个清吧,灯光昏暗的有些暧昧,驻唱歌手唱着九十年代的歌。我们两个一年多没见了,免不了追忆一下美好的如金子般闪耀的本科时光,几杯酒下肚,微微地有了一些醉意,我问他准备继续读博吗,他说当然,我接着问,你真正接触科研有一年多了,你真的还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吗,还是当然。我举起酒杯,“兄弟,我祝福你且羡慕你,加油,坚持走下去,祝你转博成功”

​是的,我选择当了科研的逃兵,我有一万个理由不去搞科研,我可以挑出科研一万个不是,可这都改变不了我是个逃兵的事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我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我耐不住寂寞,我怕搞科研无法挣到足够多的钱,我怕搞科研成就不了我,我怕搞科研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我生前无法看到。所有选择继续科研这条路同学、朋友、陌生人都是真的勇士,向他们致敬。

​其实现在处在研三下,快要毕业了,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待科研了,我思考了很多,有了另外的一些想法。也许现在科研的常态是灌水和造假,可我们要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要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我相信也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者是在做着有意义的工作的,哪怕是那些灌水的、造假的也在不断地扩大着科研的体量,为科研积累者知识,培养着人才,量变是会引起质变的,相信科研终会有朝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后也希望我这个科研的逃兵,能在其他领域做出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