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观旅行·在路上旅行日记

北疆行摄9:中国西北第一村——白哈巴(上)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4人  完璧
1、原始森林。一路上,景色大不同于前,密密的松林和林间草坡交错,一派高纬度景象。正迷着车窗外风光,朋友彭把耳机给我,里面有瑞士人班得瑞的轻音乐·加勒比海兰动人心魄的音乐。我突然感到一种另类的感觉:仿佛这是森林凑出的乐曲,森林、音乐和心灵交叠在一起,快乐无比。 2、盘山公路。这里已经是边境附近,进出车辆要进行边防检查,身份证验证。等待了些时间。记得曾经读过一本叫《边城》的小说,这次竟然亲身深入到真正的边境上的小小村落,那个神秘感撩得心痒痒的。一处路边有当地人卖石头饰品一类旅游纪念东西,还见一旁挂着兽皮,左边的像是狼皮?背景的坡下大片草地和树林,树林因像中国地图,被称为“中华林”。 3、边苑客栈。这就是我们住宿的客栈。白哈巴村分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族居住区和边防站三部分。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浓郁的图瓦人风情。村子座落在一条沟谷之中,村民住着朴素的尖顶木头房子,这些木头房子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沟谷底,金黄色的桦树、杨树点缀其间,两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环村流过。山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 4、白哈巴山庄餐厅门口。新疆阿勒泰地区白哈巴村,地处中国版图最西北角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与哈萨克斯坦国只是一沟相隔,离国界线最近,被称为中国“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居住着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蒙古族后裔——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共860余人。 5、白哈巴的图瓦族语意为“白色的河流”。白哈巴河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界河,河对面的山脉就是邻国哈萨克斯坦。白哈巴河的河床是白色的,反射着蓝天的河水也就成为了淡蓝色。图为盘龙道从山上向下眺望景色,静静流淌的白哈巴河在山下犹如一条淡蓝色的玉带。(图片和注释借用自影友阳光灿烂) (图片由影友青铜长老拍摄) 6、白哈巴住宿。边苑客栈的条件差点,标间不多,安排夫妻住,其他人只能住通铺或多人间。我们几个中老年人被安排到一个八人间里。虽然只有几个床铺,但还算很干净,只是晚间上厕所要到外面的小木厕所里去。夜里我就上过两次厕所,两次都撞到门槛上。好在还有手电和头灯,上半夜月光明亮,下半夜一片漆黑。洗漱什么的只能简之又简,甚至洗脚都只能免啦。夜间起床方便时,推开“嘎嘎”作响的木门,夜幕下抬头望天,一时惊讶于月华如水,璀璨的光泽使夜空不再黑;凌晨起床又见钻石般的星星缀满了整个夜空,所有的星座都像盛会一样出现了。                                                                                                                                                                             电池充电。这是很关键的,没有电,拍片空谈。就在当天晚上,我们就遇到了问题:先是电源不能通,后是刚充了不久电,就停电了。原来,白哈村一到晚上就只能发电照明,从8点到10点,今晚还出了状况。好在我和朋友彭的电池提前在别的房间接上充好了。哈,可以无忧地睡了。不过可以预见是不可能睡好的,七八个人一间屋,又是男人,那个鼾声雷动是没有办法的。我一向“虚”这个,所以早准备了耳塞呢。 7、全副装备。下午的太阳好晒,女士们也像图瓦人一样,把脸遮得严严实实,戴上墨镜,连谁是谁都差不多认不出来。在这个紫外线很强烈的地区,不仅女士,男士也要擦防晒霜呢。不过令人纳闷儿的是,“鸡尾”纬度上,白天还是有些热,温差大,夜里凉。 8、白哈巴图瓦人、哈萨克人的村落。白哈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小,比不上禾木村的规模。白哈巴村以图瓦人为主,据说,这里不仅居住着蒙古图瓦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些哈萨克人搬来居住。 9、现代渗透在边远村庄。似乎在白哈巴,应该有的都有,吃穿自不必说,就是信息时代的尖端科技产品,也是非常“扎眼球”。只是民族的界限不细看还真区分不出来。 10、“不协调”的零乱。看得出来,这个小村庄正在进行新的改造,到处是壕沟和挖出的石块和土,似乎是在铺设管线。 11、由于新疆雨水少,居住点一般分布在有地下水的绿洲。这里除生活富裕的人家用砖修建之处,一般人家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平顶住宅。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院子周围以平房和楼房相穿插。由于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温变化大,一般不开侧窗,只开前窗,或自天窗采光。新疆每年四五月都要刮二十多天的十级以上的大风,所以民居保持一定的密度,庭院也并不大。 12、圆木搭建的屋墙。一般人家简朴一些,木门木窗,显得实用。 13、殷实人家。这一家看起来就要现代得多,拖拉机是新的,太阳能电池板张开在草坪上,门窗都是现代都市潮流样式。这个样子反倒是与整个氛围格格不入了。 14、桦树皮房屋。当然,也有用更纯粹更原始的材料装饰房屋的,直接用树皮打墙,给人以原始质朴的感觉。 15、风格化的围栏。围栏不仅是一个家的范围和圈养牛羊的护栏,它的风格化也可以看出主人的性格和嗜好。 16、牛马圈。看上去显得很规则:上面是准备畜群过冬的草料,下面是畜群圈养的地方。` 17、村里的道路。尽管村子很袖珍,但也规划得很好,笔直的十字道路,将村子划分成几个部分。 18、初雪过后。在我们到来前,这里刚下过一场雪,是今冬的第一场雪。青青的草地还未受到影响,畜群还能吃到新鲜的草。但在我们离开后约半个月,这里已经是一片冰封雪冻了。 19、景色相似,国别不同。很近很近,那边的大山,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异国他乡了。 20、卖酸奶的哈萨克女人。 21、白哈巴哈萨克北京希望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我为我们的擅自闯入打挠而惭愧。 22、影友们纷纷留念。 23、俯瞰村庄和学校。 24、村子的东面山坡。我们爬到村子东面的山坡上,虽不算太高,但也感受到风的威力。晴好的天气也有很大的风,以至我们不得不紧扣防风帽,还要小心三角架被风刮倒。景色实在太美,影友们坚守在高坡,等待傍晚的日落景色。 25、白哈巴景区面积为1009平方公里。目前,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70%,树种有新疆针叶松、落叶松、云杉、冷杉、山杨、白桦等。植被有灌丛草甸、高山植被、石山植被。阳坡和山间盆地多水草丰美、山花烂熳,是我国寒温带草原区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26、白哈巴上了《新疆日报》。10月3日,当我们摄影团部分影友登上返程的客机时,空姐姐递到我们手中的一份《新疆日报》即刻引起一阵喧哗,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一幅照片,题目《秋韵》,竟然是白哈巴村的呢。 27、更让我们惊喜不已的是,这幅照片的好几位主角正是我们这个摄影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9月27日,摄影发烧友抢占有利位置等待光线。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的白哈巴图瓦人村落每年秋季都会吸引来许多摄影“发烧友”。 28、白哈巴村分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族居住区和边防站三部分。 29、白哈巴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浓郁的图瓦人风情。 30、图瓦人多少世纪以来繁衍生息在阿勒泰这片土地上。 31、禾木河、喀纳斯湖的肥沃草原上,图瓦人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 32、山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 33、温暖的阳光,金色的白桦。 34、树梢上的村庄。 35、牧归图。 36、等待归圈。傍晚时分,山村里倒处响起牛的叫声,归圈心切的牛儿,在呼唤着主人。 37、新疆民居。民族建筑是一门学问,在新疆,喀什夯土民居、布尔津禾木图瓦人木板房、塔什库尔干哈萨克人毡房、吐鲁番高昌故城、尉犁罗布人村等,都极有特色。在新疆天山以北辽阔的草原上,由于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盘马弯弓,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其长期沿袭下来的独具特色的“穹庐式建筑”, 哈萨克族作为新疆草原文化的代表,其毡房建筑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8、夕阳里眺望的哈萨克老人。这里不仅风光秀丽,民风也极纯朴。老人非常健康,也很友善。他在眺望山坡下,是在等候客人的到来吧。 39、等候客人。老人家里今天有客人到来。一个旅行团队的人,今天要在他们家里就餐。 40、山坡上的家。几处房屋、畜圈和栅栏,就组成了一个哈萨克人的家。今天,一家人都忙开了。 41、在村里人家里做客,好客的主人会宰杀了羊,端上香气四溢的烤羊肉接待远道而来的贵宾。新疆羊大概是全中国最好的,不需要更多的配料,撒点洋葱就吃个原汁原味。一张巨大的盘子放下来,桌子就满了炖肉汤、烤羊排、烤羊腿、烤肉块,顿时满屋飘香。 42、其乐融融的哈萨克家族。幸福感可以从这个家族每个成员的脸上和房屋的太阳能电池及窗户上看出来。 43、笑容可掬的三代人。哈萨克人并不在意我们给他们拍照,看起来显得很自然。这也正是我们所乐意的呢。 44、哈萨克母子。 45、家族的后代。 46、晚归的画卷。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小村庄,白哈巴透着异域的美,如北欧风光,韵味十足。当我们一路往白哈巴山庄去吃晚餐时,总能看见归圈的牛儿三三两两地度着步,只要你不过分靠近也不怎么怕人。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