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温湿度条件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影响
除了现有的公共卫生措施外,首先在医院进行加湿将进一步降低2019年冠状病毒的传播风险
中国一大城市武汉爆发未知病原体引发的肺炎。中国卫生部已向世界卫生组织通告疫情,过去四个星期的疫情状况牵动人心,短时间内官方确认的患病和死亡人数都在迅速增加。目前,由于飞机乘客造成的病原体(现在被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世界多国都检测到了病症。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此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国卫生当局在及时报告最新确诊及死亡病例的同时,与世卫组织也在紧密合作。严厉的出行限制影响到五千多万人,这表明当局认为情况非常严重。在近代抗击大规模流行病和传染病的历史中,这一举措尚无先例,目前还无法评估这一极端严厉措施的效果或可能的负面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遗传密码已被破解并用于公开交流,该病毒与SARS病毒密切相关,全球各地的实验室已能够使用此信息进行病毒的检测和试验。据说,该病毒的传播源是武汉一处提供野生动物的开放式肉类市场,传播给人类后,现又出现人传人的传播方式。部分受感染人员会出现诸如咳嗽、发热等的流感症状。在肺部X光片上,人们可以辨识出目前难以治愈的致命性肺炎。相较于2002-2003年的SARS疫情,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要严重得多,这点令人忧虑。
通过将新型冠状病毒对湿度、温度抵抗力的研究结果与SARS疫情和MERS传染病(均由冠状病毒的变体引起)的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获得引人瞩目的全新认识。显然,通过典型的湿度和空气温度组合,我们即可实现或阻断病毒的传播,无论是在动物与人或是人与人之间。我们已经知道,冠状病毒主要在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传播的。但是,这些动物也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人工养殖,并在开放式市场中以活体形式出售并随后被食用。此次在中国爆发的武汉2019-nCoV就是源于这样的原因。
早在1985年就已有研究表明,传染性飞沫中可以传播给人类的冠状病毒能够在低温(6°C)和低湿(相对湿度30%)的空气中存活更长的时间。针对SARS冠状病毒在无生命表面和在空气中传染性飞沫里的存活时间,多个研究小组也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再显示出相同的模式——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空气湿度会让病毒在物体表面或空气中存活更长时间;而在20-30°C的中等温度时,病毒只有在空气干燥时才能存活;较高的温度可使冠状病毒失去活性(>30°C)。阿拉伯半岛仅在较寒冷干燥的冬季才反复爆发MERS流行病,原因正在于此。以此可推测,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湿度和温度方面也具有类似的表现。
跨物种的传播只会发生在开放环境,也就是说当人类介入动物的生存环境并与之相接触时。然而,病毒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播,则是发生在我们花费90%的生命时长去生活和社交的地方,即几乎都是在封闭的建筑物或公共交通工具内。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因为室外过于寒冷使得室内必须要采暖时,两者的空气条件是有极大差别的。 这最终会形成18°C的舒适温度以及非自然的较低湿度。
为什么说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冬季最适合冠状病毒传播?中国的冬天中,贩卖肉类的敞开式市场普遍存在实现病毒由动物向人传播的理想低温。如上所述,室内空气条件会对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冬季的室外温度处于需要对房屋供暖的范围。因此,室内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的温度会维持在18°C以上,而供暖房间或空间中的空气相度湿度则总是低于40%。而这些正是SARS等冠状病毒在物体表面和空气中长期存活、并随即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的理想气候条件。
人类无法影响可能造成跨物种病毒传播的野外气候条件,但我们对室内的小气候负有责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各项重要的气候要素:温度、湿度、换气率和新鲜空气比例。 由于舒适温度已设为18°C以上,因此必须通过调节空气的相对湿度和通风次数来降低室内的感染风险。通过加湿将较低的室内空气湿度增加至50%左右,对飞沫的传播就已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换气率以提高新鲜空气量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
加湿空气可以在症状出现或做出诊断之前主动地阻止患者(甚至是所谓的“超级传播者”)传播病毒。另外,湿润的空气可更有效地清洁呼吸道并帮助维护免疫力,从而改善健康人员的呼吸道免疫系统。通过对相对湿度的调节来降低病毒在医院或其他建筑物内传播的风险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其效果是积极的。由于约有58%的SARS病例是在医院内传播产生,因此,医院内部的湿度控制即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鉴于目前尚无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或有效药物,实时关注建筑物内的环境湿度不失为一种人们积极对抗这类可怕病毒的简易方法。
Walter Hugentobler医学博士
FMH全科医生
个人邮箱:w.hugi@bluewi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