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及其引发的思考

2018-12-10  本文已影响199人  孙某某12138

当今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里,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繁荣、先进而美好,我们终于在真实的世界里摆脱了野蛮与争斗,走向文明。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在暗暗较劲。

我们很容易看到,某明星的粉丝们与另一粉丝们在微博评论里撕得不可开交,像两条红了眼的狗,最后自己元气大伤,还不知道自己给别人挣了多少骨头。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充满“爱国主义”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帖子,以及进入热搜的辱华事件下面,乌压压的一片骂声。

虽然一切都只是短暂的,很容易就被忘记了。

《乌合之众》及其引发的思考

许多不曾相识的人,因为某一“信仰”而集合到了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肩并肩共同战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集体。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站在某种道德制高点上,我们甚至都不顾自己的利益,我们大声叫喊,维护自己支持方的荣誉和利益,而我们叫得越大声,越难听,越显示了我们的无知。

我们在面对台独事件时,真的懂得台湾与中国之间的各种关系吗?我们又真的了解真的关心历史吗?历史又是真实的吗?新闻宣传的真实性又有多少?我们真的有“思考”这一过程吗?

不,我们没有。

如果我们一个人静下来好好思考其中的问题,也许会发觉其中的许多问题。而一旦我们进入一个群体,我们便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理性和智慧,不再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判断力,取而代之以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一切认为是绝对真理和绝对谬论,我们变得极容易轻信、极冲动也极其多变,变成具有强大破坏力的野蛮人。

它把我们从A变成-A,它能把我们从一个本本分分的小市民变成一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魔鬼。这就是群体所赋予个人的强大作用,毫不夸张。

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心中就必定存在着恶,只是当我们是孤立的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抑制住这种恶。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想要去一个人抢银行、去焚烧博物馆,但假如群体的暗示告诉你,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屠杀和犯罪,而你身边的人也都在做这件事,并且鼓励、怂恿你也去做这样的事情,你就会理所当然地投身于这样“崇高”的“信仰”之中,顺便释放内心本能的恶了。

历史上记载的许许多多的大屠杀,那些参与屠杀的士兵,没有谁觉得自己在犯罪,没有人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错的事情,他们甚至为此骄傲,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乌合之众》及其引发的思考

而群体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很简单,只要通过“断言、重复、传染”这样的宣传手段就够了。把一样东西说得越是绝对、不容置疑,再经过大量的重复,好像这个事就是真的了。谎言听的多了,似乎就变成了事实。

而我们这些人,对于真实性好像根本就不那么关注,当然更不会去探究了。我们很容易就轻信一些言辞(尤其是权威),更不必说一些形象化的图片了,好像这就是证据,这就是真实,我们不知道事情的发展性、辩证性,我们只是绝对地看问题。就好像小孩子,认为人就只能是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

然后我们把这些观念和“事实”夸张地放大,进行传染,把更多的人拉到自己的一方,这就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越是壮大,我们就越有一种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力量感,因为群众是个无名氏,法不责众嘛。然后我们就更加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再抑制自己本能的恶,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乌合之众》及其引发的思考

虽然在网络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烧杀抢掠,也不会有身体上的袭击和伤害,但它所产生的暴力,仍能在心理上把一个人甚至一群人毁灭。它比现实中的暴力来得更加危险,也更加强大。

因为很多人在现实中压抑自己,他们无法在现实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像网上说的,“成年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但他们在网络中,却是声势浩大的,他们想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阴郁的内心传染给每一个人,他想要毁掉一切。一般说来,在真实世界中越是无能为力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就越是分外的活跃,越是表现得呼风唤雨。

《乌合之众》及其引发的思考

网络世界早就不是一片净土,它早已满目疮痍,只是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但这也没什么,我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粹与和谐,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在被暗示被拉入某个群体之前,多投入理性的思考,这样的道德制高点要不要站?会不会是别人利益下的一个幌子?即便进入群体,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

我们无心成为网络上随时准备暴走的民众,我们也不愿成为无意识的奴隶,任何的点赞、转发和评价,都应多一分清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