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盎然游乐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为师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常常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语文教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遵循的尺度与可能面对的现实,不能简单的和其他学科相提并论,它担负着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和情感熏陶等多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主体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探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浅表的工具性上,而应深入到它的人文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上。在授课和日常交谈的过程中,就应经常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该学科的重要性、普遍性,领悟其精神文化内涵。
神奇而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领略万千气象,体味语文世界的乐园。而当我们在生活中体味丰富情感,表述各种感悟时,语文又是我们表情达意的首选。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畅游,以心体味什么是语文,用丰富多彩的答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冷香飞上语文”的美丽与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我们不能动辄“以书本为中心”,“教室为中心”,“学校为中心”,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就会将自己的身心从狭小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用老师过多的督促,就能自觉的在生活的蓝天上展开学习语文的双翼,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教师首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来。我们知道,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而伟大的老师则在于启迪。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就应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形成既“思”又“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老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性格、语文能力,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为学生的“思”与“言”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可以涉及这样一些情境:“模拟面试”、“当一次节目主持人”、“假如我是小记者”等等。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会很感兴趣,也一定乐于参与。只要在课堂上教师将发言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就形成了。
再次,讲究授课艺术,全面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授课艺术。较高水平的授课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讲授语言枯燥无味,方法千篇一律,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更厌学,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一点,语文教育者不容忽视。
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也是授课艺术的一个环节。他要求教师的讲解首先是“挑精摘要”,设计提问时必须注意问题的价值,要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急于思考且乐于思考。提问的内容要繁简适当,难易适度,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既不能过于深奥晦涩,又不能过于笼统。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在于产生了多少个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诸如二月春风似什么”的不言而明的废话要少问、不问。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还可采用,“谬问法”,教师授课时故意用一种荒谬的说法向学生发问,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促使学生对“知其所以然”产生兴趣,通过思考争辩求得正确的答案,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不盲从迷信于权威和老师。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可以配上悲壮的乐曲创设情境,然后带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与自己与诗人相切合的语态去品读诗歌,然后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去读,去品味诗中的愁绪,感受深沉的哀和浓浓的爱,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味及审美情趣,可谓“润物细无声”。语文课本中有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诗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授课方式,使这些丰富的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实现的,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用心去贴近他们,用情去感染他们,用我们的宽容和耐心去启迪他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定会沿着“趣径”走入语文这片神奇的土地,徜徉于这座姹紫嫣红、趣味盎然的百花园,用他们的欢笑奏响最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