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孝,真正的孝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
何为孝,何为孝道,孝敬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美德而已。
今天我们总是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于本能。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借口太忙太忙了而不常常回家看父母,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有些认为孝就是自己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事自己可以先抢着去干,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说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的是孝吗?
人你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孝和敬是连在一起,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我们心中有对父母的那份深深的敬吗,瞪眼,摔门,大声吼等等,光孝不敬不是真正的孝!
这个世界上,生物、动物之爱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九个都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一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得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孝,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的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又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上乱刻乱画。这大树特别爱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拿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的。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能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这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呢?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棵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他回到这棵树边得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里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跟很高兴,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啊,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经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的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