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规则意识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WUNIR

      昨天发生了一个让我们感到很欣慰的事情,工作日白天我们俩个人上班后就是姥姥带着小宝兔。昨天因姥姥吃坏肚子在上午带着她小区里玩的时候内急跟她商量让她将她交给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奶奶看一会儿(第一次让家人以外的人看管片刻),没想到的是小宝兔特别配合还嘱咐姥姥多加小心,别摔跤……我们下班回来就跟我们讲发生的这个事情,很欣慰同时也发现其实马上三岁的宝宝已经有合作的意识了。而具有关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的确已经可以明白,承诺和合作的意义了,已经可以发展出合作精神了。

    所以,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教他们不要熊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孩子会逐渐发展出两种社会规则意识:一种是“社会礼节”,比如礼貌、合作、团队精神,这些社会化技能。但还有一种,是同情心、爱、理解、感恩等等,是基于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心。要知道,人类是群体动物,我们天生自带亲社会属性。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就有同情心和团体意识,这些并不完全是父母指导或者后天教育的产物。

    所以,网络上被疯传的一些被说成“熊孩子”孩子不是天生的“熊”孩子,孩子的大脑早被安装了“好”孩子的预设装置,只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各项能力的成熟是有时间限定的。你孩子的理智脑和情绪脑没有成熟,一定会有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期待他永远是小天使。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到2岁半才开始减弱,一直到孩子8岁,他才能真正内化礼貌和规则的重要性。所以,必然会有些时候,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得有点“熊”。但是这时候你也不要有太多压力,只要他的表现不是太过分太离谱,那就不能说明你是一个糟糕的家长,只不过是你家的孩子还小罢了。

      根据一些研究和实验结果发现,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不会变成公共场所的“熊孩子”。比如: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你的孩子一直在看着你,想要你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能做“熊”大人。很多成人自己的社会规则意识也不强,比如出门吃饭会注意餐桌礼仪,在家就很随便;要孩子吃饭不说话,自己却随意侃大山;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说再见,自己在家里却不会跟家人亲切问候和告别。这其实是在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混合的信息,孩子的认知本身还不成熟,还分不清在不同场合这些细微的规则的变通,所以当然就无法内化规则的意义了。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熊孩子,讲了也不听”,可能是大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孩子学习规则的早期,你要给他一个清晰的规则界定,这里的大原则就是保持一致性。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谢谢”,那你平时遇到服务员,也要说“谢谢”;你在家里和外面,要尽量保持一致的礼仪规矩,需要家人帮忙,你也要会说:“请帮我一下。”如果孩子习惯了听周围的人讲礼貌,那他也会自然习得礼貌用语。

      其次,设定期望,提醒行为。就是要帮孩子把抽象的教条转化成具象的行动。指责或者打骂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规则的意义,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指导他的具体行为,才能培养出孩子在未来几年中的规则意识。所以,你可以在去公共场合之前,就打好预防针,给孩子设定明确的期望,不断地提醒他“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还要用温和的提醒强化行为,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去餐厅的时候,去之前就清楚地跟孩子解释一下,给一些大概的框架性的指导:“我们今天晚上要跟奶奶一起吃饭,你可以好好享受吃饭,但今天晚上不是去玩的,所以你不能乱跑或说话太大声,因为这样会干扰周围的其他人。他们也跟你一样,是来享受吃饭的,可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哦。”当孩子表现得好,也要记得表扬孩子,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你在餐厅表现得真好!”而要说,“今晚在餐厅吃晚餐时,你好好留在座位上,没吵闹,筷子也用得很好,做得真好!”

      第三,在公共场合不要修正行为,直接离开。就是当孩子表现不好了,你不要立刻大呼小叫,或者当众打骂你的孩子。如果你立刻吼他,或者长篇大论教训他,他其实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这时候他只会觉得尴尬甚至愤怒,接下来的场面很可能会更加难以收拾。你最好的举动就是带着他离开,等到大家都平静下来在温和的讨论此次事件即可。

      第四,早培养,从点滴基础做起。对于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要早培养,从点滴基础做起。这个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对于小宝宝,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礼貌用语开始,语言是行为的窗口。你孩子会开口说几个字的时候,你就可以教他“谢谢”了,这是父母教会孩子懂礼貌的第一站。孩子2岁的时候,他跟亲人挥手的时候,应该也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你可别小看这些词,这已经在为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铺路了。

    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认识规则后,他们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矩,是需要你在这几年内,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孩子的。如果孩子听你的“命令”听烦了,你也可以换个轻松的口气。

      总之,孩子的行为都表现出的是父母的行为,所以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教育培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