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5:《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第3讲
绘本中文字与图画的交织想象
文字与图画两种媒介如何结合互动、相互生成,是绘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朱自强老师认为文字与图画进行交织想象时会存在几种形式。
文字与画面共同表现
绘本不同于有插画的书,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画同时表现时,会考虑让两者的特点、所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绘本的文字和图画同时表现,会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
绘本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和画面所传达的信息,都需要读者去仔细琢磨。文字讲述故事的一部分,图画会讲述故事的另一部分,两者相互结合,让读者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印象。
文字与画面分担式表现
文字不能简单地描述图画,更不能对画面内容进行重复式的交代。文字表达故事的一部分内容,对画面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辅助,让阅读者感受到更丰富的故事情节。
文字与图画错位式叙述
文字表达的信息、表情达意的内容,和图画形成一种错位,两者叙述的内容不一致。在《图书馆的秘密》中,画面一直以红衣服小女孩为视觉焦点进行内容展示,配合文字描述,从而误导阅读者认为故事主角“我”是小女孩,但实际上小女孩只是故事主角“我”的观察对象,真正的“我”甚至不是人类。这其实是借助文字与画面的错位表达创建故事的隐喻效果——书籍正在逐渐消失,从图书馆抱出来的书,寓意着抢救被人类放弃的书。
在《莎莉,离水远一点》也是采用错位式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两个鲜明对比的世界 —— 充满无限可能的儿童想象世界、平庸无奇的成人现实世界。通过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让阅读者更深刻的感受到两个世界的隔绝,成人只看到孩子现实的举动,却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幻想世界,这种缺乏沟通的隔绝状态会带给阅读者更多感触。
其他形式的文图关系
※比喻式交织 —— 《山田家的气象报告》
通过气象的变化呈现心情的变化。绘本中说道“晴天”是表示心情快乐,“刮台风”表示妈妈生气了,“地震”是因为有人把地板踩得咚咚响……在这种文字和画面的交织表现中,文字对画面内容以比喻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读者参与式
通过文字部分的留白让阅读者参与进来,如《别让鸽子开巴士!》。鸽子每次想用各种方式开上巴士,但因为巴士司机对阅读者提出了“别让鸽子开巴士”的要求,就让阅读者参与到故事中,成为阻止鸽子开巴士的监督者。
通过文字描述的故事中的人物行为,使图画发生改变,如《挠挠大怪物》。这是一本带有游戏性的绘本,阅读者变成书里的小主角,仿佛自己每一次与大怪物对话、互动,就会带走大怪物的一部分身体,直至把大怪物消灭,这样孩子在阅读中变成战胜大怪物的英雄,战胜了对怪物的恐惧,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有关心理、情绪、情感的疏导。
※画外音的文学 —— 《天啊!错啦!》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始终有一个画外音对故事中的内容,发出否定或赞同的评论。这个画外音在作者创作时是作者,但在读者阅读时则可能是阅读者。通过这种画外音的引导,始终启发阅读绘本的人不断思考,故事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交织想象,只有充分利用两种媒介表情达意的长处,让两种取长补短,才能具有艺术的张力和表现力,呈现出绘本自有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