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从《快把我哥带走》中能看到什么?
2.2从《快把我哥带走》中能看到什么?(建议看完影片再看这一小节,未看过影片读者可跳过该节)
2018年8月17日,《快把我哥带走》上映,看完后想到了很多与电影有关而又无关的内容。
作为一个很业余的观众,我是没有资格从电影质量上来评论的。不从电影质量来说,而从影片所衍生的意义作为切入点。我想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样这三个方面也值得你去思考:
①把自己客体化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认为时分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哥哥,总是戏弄她的妹妹时秒,不仅害她妹妹上学迟到,还要偷吃她妹妹买来的烤肠。所以妹妹会在生日那天许愿说“快把我哥带走”,不觉得出奇。当哥哥真的成了别人的哥哥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她所愿。影片慢慢的开始揭示真相,原来是哥哥时分为了不让妹妹发现父亲酗酒,把时秒头发扎床上,还录个令人讨厌的闹钟。
中国有一句话,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熟悉,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可以用来描述妹妹时秒了。妹妹的主观感受是认为哥哥带有恶意,在故意捣乱。但是当她自己真的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看哥哥对妹妹捣乱这件事情,会发现,这暗含了哥哥保护妹妹的一个渴望,哥哥不愿意妹妹遭受挫折。
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别人评论我们的时候,猛的一惊,我是这样这样的人吗?自己可能会觉得很疑惑,如果从别人的视角看,就是这样的人
解决方法影片已经告诉我们了,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第三方来看自己。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节目中的一句话:把自己客体化,你就获得了理性的视角。
②生育孩子,你准备好了吗?
看完这部电影,颇想吐槽某些中国式父母。相信大部分人会看过这样的例子: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却生了三四个孩子。最终遭殃的还是这些孩子们,他们有的被迫成为留守儿童,交给老人去照顾。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就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试问一个老师教那么多个孩子,真的能面面俱到吗,只关心你家孩子吗?
作为父母不亲自的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仅仅尽生育的义务,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学校,是负责任的家长吗?有对孩子负责吗?
迫于经济条件没有办法好好的陪孩子,那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呢?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只生一个或者暂时不生育。在我看来,“先立业后成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支撑背后的家庭,那就没有担上真正的责任。
这个电影中,父亲整天酗酒,母亲也对这一个家庭不闻不管,甚至还需要孩子去照顾酗酒的父亲,妹妹时秒想让自己的母亲留下,母亲却毫不留情的离开了这个家。这不仅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了,而是一个“病态家庭”。
③离别不代表失去
妹妹时秒得到了再一次许愿的机会,本以为她会许愿希望哥哥回来,可善良的她许的愿却是:“不管我哥在哪里,他都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哥哥时分和妹妹时秒站在轨道的两端隔空对望,时秒说:“你把我落下了!” 我们曾经送过别人离开,也离开过别人,可即使经历过再多的离别,也还是无法对离别释怀,因为,离别意味着失去。
如果看过《千与千寻》,应该还记得一个画面,小千和无脸男搭乘那班列车去沼底站。我在观影时猛的发现,到了沼底站只剩下小千和无脸男。前面的几个站,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真正的陪你坐到站的人,可能只有寥寥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
他上车就意味着你和“他”遇见了,下车就意味着要跟“他”要分别了。人生有很多个开始,也有很多个分别,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我们总是不停地失去,到人生最后才发现,宝贵的东西早就在不经意间离去,而留下来的,只有我们自己。
[1]《知识就是力量》,怎样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