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海居记(44)从“芳华”到“烂日子”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354人  皇家福哥

这个冬天,闲居海边,远离都市,除了看电视,没有多少文化生活。

电影《芳华》公演有些日子了,炒得很厉害,议论很多。读过一些剧评,了解了一些情节,及至真的坐在电影院里看《芳华》时,已经没有了想像中的冲击、激动或者什么,感觉很平淡很平静,甚至有些失望,想到一句常说的话:不过如此。

海居记(44)从“芳华”到“烂日子”

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乘坐小区班车,走了几十公里路,来到琼海市的一个电影院。来之前在网上订了中午12点半的电影,时间还早,在街上转了两个多小时,等着看电影。

电影院很小,放映厅里观众也很少,听口音外地人较多,大概也是候鸟一族。电影放映了两个多小时,青春的年华,优美的旋律,红旗和草绿军装的色彩冲击,略显跳跃且不够完整的情节,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故事。电影结束,似意犹未尽。而后排一位女士深陷其中,埋头痛哭,大概是电影情节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

电影编剧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都曾有过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令他们刻骨铭心,因而他们都有浓厚的部队文工团情结。电影《芳华》,是他们的追忆青春之作。

人从生出来就是不平等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一群人是幸运的。他们出生在部队大院,年纪轻轻就穿上了绿军装,享受着别人羡慕的目光,在舞台上展示青春的芳华。而绝大多数人比他们惨多了:有些人出生低微,生出来就饱受歧视,只能逆来顺受;更多人出生于平民家庭,只能像父辈一样成为普通百姓。曾经,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磨两手老茧,做一辈子农民,是我们这些农家子弟的宿命。而电影《芳华》中的故事,离我们很远,是严歌苓、冯小刚们对青春的炫耀。

我不了解部队文工团的生活,对电影情节不想妄加评论。我的感觉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芳华》是总体真实的,从刘峰到何小萍等人的身上,都有那个年代的印记。刘峰学雷锋、做好事,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很正常,他的正直善良是可信的。他的经历和遭遇,值得同情和尊敬,不应该被嘲笑。刘峰选择了正直善良,何小萍选择了刘峰,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环境如何变换,这些美好的东西仍在传承。而林丁丁等人的自私自保、落井下石,反映了人的劣根性的一面,过去有,现在有,今后还会有。在那个特殊年代,同事互相攻击,夫妻相互揭发,父子断绝关系,兄弟反目,老人家还说:八亿人口,不斗行吗!这是社会的真实,是历史的真实。

文革中,文艺界奉行“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浪漫多了,就变虚华、浮夸了,脱离了现实主义,粉饰现实,掩盖丑恶。有些人批评《芳华》丑化了部队文工团的形象,这种观念让人想到“革命浪漫主义”的思维,很可笑。我倒觉得,《芳华》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对历史真实的表现和反思,是艺术的真实。在那场浩劫中,心灵扭曲,人性堕落,许多今天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事都发生了,这是历史的真实。

战争和女人是文艺家离不开的主题和手法,在生死面前,最能表现人性的真实。面对敌人,刘峰等年轻的战士没有退缩,表现得像个爷儿们。何小萍等女战士也没有退缩,很勇敢。他们是普普的中国人,是英雄,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海居记(44)从“芳华”到“烂日子”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生逢灿烂的日子》。电视剧中有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母是工人,生了4个儿子,都不省心。父亲是个老式家长,没什么文化,暴脾气,动不动就打儿子。四个儿子中,老大意外惹事进了监狱,出狱后变得十分懦弱,讨不到老婆,后来去了草原;老二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混日子,做小买卖,打架斗殴,惹事生非;老三从小学习好,但经历校园暴力,受人欺负,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也很折腾;老四是个好孩子,孝顺父母,助人为乐,但从小有病,后来因病去世。这部反映京城底层人生活的电视剧,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时代,曲曲折折,看得悲悲切切,让人揪心。我笑言:这哪是什么“灿烂的日子”?这简直是“烂日子”!这也是生活的真实,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是与《芳华》不一样的真实生活。

刘峰和何小萍是战斗英雄,然而战争结束后,他们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刘峰的生活甚至有些凄惨。刘峰没有炫耀过去,没有抱怨现在,没有投机取巧,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条,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靠劳动养活自己。何小萍选择了刘峰,这也是她的坚守。我敬佩刘峰,也敬佩何小萍,他们活得干净,活得真实。

电视剧“烂日子”中,京城大杂院里的普通一家,后来也离开了大杂院,兄弟几个,过着不同的生活。

其实,生活没有文艺作品写得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烂。

不管怎样,日子还得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