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楞严经浅述(十番显见离见)
38.楞严经浅述(十番显见离见)
38.楞严经浅述(十番显见离见)最后一个十番显见。这十番显见讲的是让我们明白见性,见性是离见的,“见性离见”。它离什么见?离妄见,见性是远离一切妄见的。这里也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是从离缘讲的,一个是从离见讲的。离缘就是要远离各种因缘,离见要离各种妄见,就是见性它没有能见没有所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因为阿难听了前面的话,这时阿难的问题就来了,对佛说:世尊啊,这个妙明真心,如果真的是“非因非缘”,不是因不是缘。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您为什么经常跟比丘说见性必须具有四种缘呢?佛在说法的时候讲过见性需具有四种缘,阿难听到了。佛说法必须有场景的,你不能断章取义,拿着鸡毛当令箭。佛说过的话多着呢,你必须从整体看,你光单独摘那一句话来讲,可就麻烦了。
【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哪四种缘呢?就是所谓要具备“空”,要有空间,“明”就是要有光明,需要“心”,需要“眼”,有这四缘才能成就见性。
【是义云何。】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怎么理解呢?他这是错误理解了见性。佛陀在这里讲见性具四种缘,不是指的妙明真心这个见性,他错误理解了。这里指的是眼识,眼识分别就需要这四种缘。
我们眼睛分别一个东西,是不是需要空间?如果把你眼睛捂住了,没有空间,你怎么能看得到?需要空间。是不是需要光明啊?需要光明的,因为有光明才能看得到。是不是需要心啊?需要心,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心,如果没有第六意识心你怎么分别啊?你光用眼识是分别不了的,必须有第六意识,你才能分别这是张三,这是李四。你分别张三、李四,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所以说需要心,这个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需要眼,眼是指需要眼根,因为眼根去对色尘,然后产生识,如果相对的话,就需要光明,需要空间。这里讲的四缘生,四种缘。
其实讲这四种缘,是指从小乘角度来讲的,眼识看一个东西,需要这四种缘,四个条件。从大乘唯识学来讲是需要九种的,叫九缘生识,见性需具九种缘。我们约略来说就是四种,他讲的这四种是主要的,还有五种次要的。所以说阿难就错误理解了。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我曾经说过,这世间一切因缘法,各种各样的相状、万事万物的形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非第一义”是什么意思?都是方便说,不是第一义谛,不是究竟了义的说法。你可别当真,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这个就是方便。其实都是方便,究竟说一乘,佛乘。佛说一乘法,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说二说三,都是方便。
到了《法华经》那里,佛就扫荡一切。《法华经》上讲了,我前边说的什么人天乘、二乘法、包括菩萨乘法都是方便说。你不是哭了嘛,好,(给你)一块巧克力。都是巧克力。小孩子哭了怎么哄他?给巧克力,巧克力是最好的方法。你再教育他,你哭是不对的,你怎么能哭呢?你哭要影响别人,对你身体也不好,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你给他讲道理哈。你不讲还好,你越讲他越哭,这个时候得要方便说,先给他块巧克力。然后再给他讲,你为什么哭啊?你是执著,太执著了,假如你不执著,你还哭吗?越讲越麻烦,所以倒不如一块巧克力。所以在那个时候,你给他讲人乘、讲佛乘都不管用,巧克力管用。佛说几乘法,都是巧克力,一看巧克力就高兴了,吃下去心满意足。
到了《法华经》那里,以前都是巧克力,现在说句真的。到了《法华经》那里才说了真的,但是以前说的是不是真的?其实也是真的,只不过一时和一时的“真”不一样。佛在这里就说了,我以前说的这些因缘法都是权宜之计,都是哄小孩子的,这叫黄叶止儿啼,巧克力止儿啼,不是究竟了义的说法。
【阿难。吾复问汝。】
阿难,我再问你。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
一般世间人说我能见,什么才叫见啊?
【云何不见。】
什么叫见,什么叫不见?其实一般人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看到了吗?看到了。你说什么叫见?什么叫不见?人家就会说你是不是有毛病?我们这些人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只有学哲学的人他会问这些问题。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说,世间人都是因为有日光、月光、灯光能够看到种种的色相、形象,这就叫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就看不见这种形象,这叫不见。
【阿难。若无明时。明不见者。应不见暗。】
阿难啊,如果没有光明的时候,就叫不见,那就不应该能见到黑暗。有光明的时候叫见,没有光明的时候叫不见,那你既然不见了,那暗来了你能见到暗吗?肯定暗来了你就见不到暗了。
【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如果说你能见到黑暗的话,只是没有光明了,你怎么能说不见呢?其实黑暗来了,你如果能见到黑暗,说明你也见到了。光明来了见到光明,黑暗来了见到黑暗,你不能叫不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
阿难啊,如果在暗的时候,因为见不到光明,就叫“不见”。
【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那么现在,在光明的时候,看不见黑暗,仍然应该叫“不见”。因为刚才不是说“不见”了嘛。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那么这样见明见暗,都应该叫作“不见”。你怎么说一个见,一个不见呢?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这句话就是说,这不过是明暗两种相状、两种现象互相交替,一会光明,一会黑暗。白天光明,黑天就黑暗,是两种现象互相交替。“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并不是你的见性暂时消灭了。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可以知道,见明见暗都叫“见”,怎么能说见暗叫“不见”呢?这是反驳阿难。所以,明暗只是现象,我们这个见性跟现象没关系。
这一段实际上是分析阿难,他不是引用了佛说的话,见性需四种缘吗?需要光明,需要……才能见。但通过分析,见性跟明暗没有关系。
前面都是方便说,讲因缘就是方便说。下面就是讲究竟说。从离因缘来显示究竟说,显示第一义。前面讲非第一义,是方便的不究竟的。下面就从远离因缘这个角度来显示第一义,究竟了义的说法。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
所以阿难,你现在应当知道,看见光明的时候“见非是明”。什么意思?这个见性不是因为光明而有,这是“明”缘。因缘嘛,不是因为“明”这个缘,这个条件,你才能看到的。这个见性不是因为光明才有的。
【见暗之时。见非是暗。】
你看见黑暗的时候,这个见性也不是因为“暗”缘才有的,这叫离缘,离各种缘。见性是远离各种缘的,跟各种缘没有关系。
【见空之时。见非是空。】
你看见这个空间的时候,这个见性也不是因为“空”缘才有的。
【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你看见这些障碍不通的时候,这个见性也不是因为“塞”缘才有的。真正的见性远离明暗空塞这四缘,跟这些缘没关系。
那么前面讲了见性具四种缘,那是方便说。那是讲的眼识分别东西才具备那四种缘。真正的见性是远离各种缘的,这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远离各种见,就是远离妄见,远离能见、所见来显示见性的第一义,究竟了义。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
“四义成就”就是说“明暗空塞”这四种缘跟见性没关系,见性是远离这四种缘的,这叫“四义成就”,就是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明白了就是成就了。你明白了这四种道理,见性跟这四种缘没关系。“汝复应知”,你就更应该知道下面这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都是《楞严经》上的名句格言。还有前面那四句话,“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四句也是名言。
我们先看第一句“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讲真见,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见性就是真见。这句就是讲我们这个真见,见到妄见的时候。第二个“见”就是妄见。
第二句“见非是见”第一个“见”还是真见,真见不是妄见。为什么不是妄见?下面讲了,“见犹离见”,因为这个真见是远离妄见的。远离什么妄见啊?远离能见与所见,所以这个妄见是有能所的。因为它远离能见和所见,所以说“见非是见”。真见不是妄见,也就是说真见不会堕在妄见里。像开了悟的人,因为他有真见了,他就不会随风倒,他就不会落在别人的言语里,别人说对说错,他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真见远离了能见、所见。而我们凡夫的妄见有能见和所见,就会有错误。
最后一句“见不能及”,这个“见”指的是妄见。这个妄见是不能够达到真见的,妄见是不能见到真见的,所以“见不能及”。因为你有能见和所见,你是见不到真见的。怎么才能见到?必须要远离能见、所见,你才能见到真见。
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是点明了真见与妄见的区别,我们如何认识真见与妄见,如何见到真见。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你还说什么“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呢?因为它远离一切见,说什么因缘,说什么自然,说什么和合都是毫无实意,没有实意的。这四句话大家要好好地去把握。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他说阿难你们这些声闻,而且是有学声闻,就是初学声闻,见地狭小,实际上是指见识狭小。你们心量狭小,见识短浅。“无识”就是没什么见识,“狭劣”指的心智狭劣,没什么志向。
在《法华经》里面有五千退席。佛在说《法华经》之前,是先说的《无量义经》,说完《无量义经》就入了无量义处三昧,这时候就放光动地,这叫法华六瑞,现六种瑞相。这一现法华六瑞,有五千人就受不了了,他没见识过,他们就呆了。佛今天怎么了?佛变了,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个佛了,坏了,佛变坏了,受不了,我们赶快走吧。这时候有些人说,我们是不是出来劝说一下,劝一劝别走了。佛默而不止,佛就表示沉默而不制止。
他们走了之后佛就开始讲“我今此众无复枝叶”,就是没有枝叶了全是花果,可以说无上法门了,可以说《法华经》了。这时候他先讲给根性利的,以舍利弗为代表的上根利智的阿罗汉说,一说就明白了。当然下面还有不明白的,中根弟子和下根弟子还没听明白,但是已经心生了渴仰。他一看舍利弗都授记成佛了,哎呀,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得到佛的授记呢?他们心生渴仰。佛说法,就要变换一种说法。给舍利弗讲的话是直接讲,直接讲就听明白了。给下边的中根弟子,像须菩提、大迦叶这些阿罗汉们就讲个故事,通过故事,听明白了。所以心智狭劣不行,他就跑了,必须要有大愿力、大志向才能够接受佛的无上妙法。
这里佛就说阿难心智狭小、狭劣没有见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就是对清净本来的实相、真心通达不了,认识不了,说了半天了还没听懂。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我现在教导你们,你们应当好好的思惟,不要怕困难,不要懈怠,要精进。佛也是要善言安慰,不要怕困难,困难都是有的,要努力向菩提道上迈进。佛说这些话是劝导他们,因为说了半天还没听懂,别学了,跑了算了。佛就在安慰他们。
到这里十番显见就结束了。前面是十番显见,再往前是七处征心,七处征心讲妄识无处,妄识非心,妄识(心)无体,讲的三无。实际上就讲了这两个问题,“三无”加“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