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和运营

【运营笔记2】想成为文案高手先把底层逻辑搞懂

2017-08-05  本文已影响117人  蕉棠树下的小白
写文案这件事,把工夫下在准备阶段,更容易得到好结果。

绝大多数的技能,似乎都可以分成两个门派,种是天才派,一种是努力派。或许天才型的学习会更轻松,但毕竟那只属于极少数的人,而大部分的人注定要走努力派这条路。

针对文案这项技能,自然也有两派之分。天才派的文案,凭借的更多是灵感,无论是想法还是风格,都更容易别树一格。

努力派的文案凭借的则是套路,通过分析文案的底层触达逻辑,建立思考框架,然后掌握一套成体系的流程和方法,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达成文案效果。

对于我们一般大众而言,与其期待那些不知何时会到来的灵感,更好的方式是在文案的写作套路上下工夫,扎实地掌握文案的底层逻辑。

关于文案的套路,可以拆分成三个模块,其一文案写作的基本原则;其二,文案写作的方法论;其三,产出文案。

前面说,写文案这件事,把工夫下在准备阶段,更容易得到好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真正写出好文案的关键在于,动手写之前的准备阶段,也就是模块一和模块二的部分。

当前两个部分的问题解决后,文案就呼之欲出了。模块三的产出,只是要更好的凝练语言,做好文字修饰工作罢了。

一、构建文案认知:转换思维方式,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

文案写作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要能够让人看懂。我们也可以把这条规则看作是文案的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要接受海量的消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文案,但是又有多少内容可以真正让人记住?究其记不住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的文案都无法让人产生感觉。

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时代的文案,至少50%都可以被称为“无感的文案”。如果要为无感的文案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其实就是不讲人话而已。

至于文案中为什么会大量出现不讲人话,故意卖弄文字的现象,根本在于写作文案的时候缺乏用户视角的思考。

所以,文案套路的第一点就是要掌握让文案从无感到有感的方法,先破除无感,再增加有感。

破除无感的原则只有一条,记住对面有人。在写文案时脑中要有画面感,想象着你对着某个具体的人讲话的情形,使用大白话,语气要亲和,内容要具体。

增加有感有3个方法。第一,把要表达的观点转换成大量事实说明。当描述某个观点的时候,要思考支撑你的观点的事实是什么,其中哪些事实会让读者产生兴趣,哪些事实能够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度。

第二,要把空洞的形容变成具体的细节描述。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文案,用一些不知所以的形容,描绘了一个非常抽象的画面,结果就是看完文案甚至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这就是空洞的形容。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用更多的细节把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能够和生活产生关联的细节,或者读者过去经历过,已经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的场景。

第三,使用场景化的表达,让读者在看到文案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带入到描述的场景里,产生共鸣或渴望。其中的关键是,找准你的产品或服务和用户潜在场景的匹配点。

确定了文案写作套路最重要的原则,接下来就要研究文案写作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梳理产品或服务的潜在卖点,制造优势地位,第二阶段以不同的人群为锚点制定转化策略。

二、梳理潜在卖点,找出优势部分,形成文案雏形

产品或服务的潜在卖点,即是能够影响用户思考的因素,也是文案的关键发力点。通过梳理潜在卖点,找到用户最关心的因素,才能够更好的对症下药。

为产品找潜在卖点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框架思考法,二是利用用户痛点反推。

使用框架思考法的关键是,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为寻找潜在卖点铺设不同的思考路径。然后从问题的答案中提炼出产品的优势,形成文案思考方向。

1、你的产品值得被关注的细节有哪些?

2、你的产品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能?

3、同竞品比,你的产品有哪些显著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4、同竞品的短处比,你的产品是否能做的更好?能在哪些地方做的更好?

5、有哪些能体现出产品好的设计细节、生产过程?

6、哪些已出现的结果、用户行为能体现出产品的好?

7、有什么样的人物、事件、品牌背书体现出了产品的好?

利用用户痛点反推潜在卖点,主要是通过搜索用户使用评价和产品相关关键词来实现。

通过分析用户目前使用同类产品的痛点,来寻找你的产品的领先优势,或者根据大部分人的痛点制造优势。

三、制定文案转化策略,文案内容即已呼之欲出

首先,这里提到的文案转化是以不同的人群为核心展开的,相应地,制定策略也要以人为核心目标。

总的来说,文案转化策略就是一个说服影响用户的逻辑。

这个说服影响的逻辑包含4个部分,依次展开:用户人群 →用户需求程度 →用户所处场景→用户潜在阅读时长,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1)用户人群,首先要确定你的用户是谁,即你的文案是写给谁看的。即使面对同样一款产品,不同人群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先确定人群属性,方便选择切入点。

2)用户需求程度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明确程度,一个是强烈程度,先了解用户需求的差异,才有利于选择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

明确、自主的刚需——为用户加大疑惑

较弱、可有可无的需求——通过场景植入,激发用户欲望

当下倾向是不需要——制造认知失衡,重构认知(洗脑)

3)用户所处场景是否有利于转化

用户看到文案时的场景,决定了用户是能够直接采取行动,还是需要跨场景,甚至跨越多个场景。

如果用户需要跨场景才能够操作,才能够形成转化,那么就要思考怎么才能让用户持续关注。常用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文案给予用户冲击力,让用户记住了。另一类是提供额外的动机,比如物质奖励、优惠福利等。

除了制定一个说服影响的逻辑,还可以采用另一种通用策略—找极端。或者是找产品适用的极端场景,或者是找产品对标需求下的极端用户或极端问题。

4)用户潜在阅读时长

图片来自三节课运营P2课

四、文案产出:内容组织与书写

通过准备阶段的工作,确定文案的写作原则,将产品的潜在卖点进行提炼和整合,根据制定的策略建立起文案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对内容要点进行组织和书写,输出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