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八)之中国科举博物馆2
7月21日上午,从圣保罗教堂出来后,就前往“中国科举博物馆”,相隔不是很远。门票是40元,有4层,太大了,逛了1个多小时。如果时间充裕,至少可以逛2个小时,真的值得慢慢细看,用心去体会中华文化集大成的科举文化。
人们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当做人生四大喜事,可见科举制度在封建时期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博物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10000余件文物展品做了精心挑选,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在科举博物馆里,当年的试题、答卷、考生的用品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不少珍品、孤品,当年殿试第一二三名的答卷。
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这确实是业界良心节目啊,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古诗词和中国文化历史。
也让我加深了对“董卿”的认识,她的才华、学识、努力,是我学习的榜样!看见台上的她,才知道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直都想能有这样一档节目,可以是专门用来学习诗词和中国文化的,如今愿望成真,好激动。能跟着这个节目来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实乃一大快事。
这档节目在全国掀起了文化的狂热,给当前满屏的综艺节目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诗词不离手、平仄满口香、朗读心震颤、朗朗咏华章。董卿随手拈来的诗句、得体自诚的笑容、幽默自信的台风、都给人文化的渲染和诗书的共鸣。
能掀起全国轰动、带动文化之风的节目不多,一洗浮华、几去浮躁,多了几许安然和宁静,也多了几许斯文和文明。
这个世界上能反反复复看的,只有唐诗宋词。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不同生命阶段读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喜欢风花雪月的东西,但大了之后就会爱苏东坡、陆游,觉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他们都写在诗词里了。小到儿女之情,大到朝代更迭,他们将万千思绪都化进好友间的一席围炉夜话,那是在历史长河里的豪迈之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一个字不认识的,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但千年来只有李白写出来了,而且它依然会流传下去,永远流传下去!这个太伟大了,字面上的极简和它背后所包含的情怀让人赞叹不已,这种能力现代人是很少拥有了。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古人云:厚德载物。就是说,人要有好德行,就没有承载不了的事。娶妻娶德,嫁夫也该嫁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帮助人树立崇高理想;“穷而弥坚”锤炼人的坚强意志;“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表达了合理的处世原则;“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些的确值得我们读,而且也必须读。当然,作为现代人,读这些古典书籍应该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学那些已经被历史抛弃的东西,而是学那些积极向上、自由民主、与时代同步的东西。
希望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女人,都能培养阅读的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下去,必使我们的后代受益:不止是文化,更是全民族素养的升华!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起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它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人重视。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歌赋、历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