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优游实用技巧有意思的文章

你所谓的“旅行”只是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2015-10-13  本文已影响2991人  尹尚水

在这个所有人都是旅行家的时代,旅游已经迅速成长为一项最 “民主”的产业,比普世价值可通用多了。五十年以前,当你爷爷奶奶来好不容易攒够钱出去玩一趟的时候,旅行还是一项跟灵魂有关的活动,经验丰富的旅行者通常还都有着传奇的个人经历。直到婴儿潮的一代长大后,出国旅游突然成了家常便饭,90后们随之变成了跃跃欲试的新一代驴友;再加上“空档年”的盛行(Gap Year),更是让人在成为上大学和上班之间这段时间,开始纷纷削尖脑袋挤上飞机到处乱跑。

常识表明,旅行能让人变得更为有趣,而且会是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好奇心、越来越失控的过度解读、以及无法逃脱的高科技影响面前,旅游本身已开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使我们感到惊叹的能力。

充斥着信息的互联网,组成了谁也逃不出去的无形迷宫。随便走进一家旅馆的酒吧,你会看到超过一半的人正窝在自己的数码世界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平板电脑的 LCD 屏发出的光线,照亮着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他们围成一圈坐着,谁也不说话,注意力全放在他们刚刚 “逃离” 出来的老家;他们在点评网站上浏览着别人的评价,给自己选择待会儿该去哪家餐厅吃饭。这种将整个世界缩减汇编的互联网,已经从根本上扼杀了我们自主探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现在又有了 Google Glass,这帮丢人的自恋癖们更是会一边到处闲逛,一边通过与眼镜交流而获取旅行信息:“好了,Google,继续往前走,给我忽略掉任何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热心,把我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放在我这两颗充满敌意与偏见的傻X大眼球前面来。”

就这样,在这么一个公开、平等、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开始用 “做功课” 来接触未知领域,而不是花时间去真正体会和理解来自异域的文化。人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快速旅行的方式,在手机上标注好所有 “不能错过” 的景点,然后便忙着开始这种基于最低限度了解的 “到此一游”。

真的,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当你坐上一辆穿越坦桑尼亚内陆的卡车,车上坐的全是跟你一样种族、来自同一个国家的游客,你们的卡车只能按规定线路行驶,只在会出现的动物的固定地点停留,然后回到便捷精致的酒店里吃饭睡觉,买一些从款式到价格都为你们而准备的皮革制品 —— 这一切,显然无法给你对后殖民非洲夸夸其谈的资本,但你还是这么做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别人夸夸其谈自己牛X经历的厌烦,很有可能是出于嫉妒 —— 说真的,你在过去半年都沉浸于没完没了的破烂工作和逃避现实的自撸酗酒,怎么可能喜欢听别人在世界另一头享乐狂欢的吹牛经历呢?但反过来说,任何觉得自己故事有价值与别人分享的旅行者,其实也完全处于某种唯我论的自私主义妄想之中,这么做只是为了让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罢了。

我们所忽略的事情是: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一种 “经历”,而应该是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未知。我们很多人进行旅行,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积累 “财富”(不管是故事、照片、还是什么所谓的人生经历),而忘记了全身心地体会这陌生的环境,也忘记了享受那些料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已经成为了消费旅行的一代人:好像如果没有了数码单反,莱茵湖上的雾色黎明和巴黎铁塔的璀璨灯光就不复存在了一样。

至于那些旅行家们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得跟他们的旅行经历息息相关。每当他们坐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 “香格里拉” 式美景中时,他们就得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东西上:一边敲击着电脑键盘,一边哄骗那些看他们文章的人“一定要来”这些其实最好永远也别来的地方看看——他们得靠着这些文章养活自己。

因此如果我们认真自我反省,其实心里知道: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第一次独立旅行时感受到的那种未知世界带来的惊喜了。那个时候,我们毫无方向感地独自孤行,没有旅游指南,也没有手机地图,还是个对世界充满最原始好奇的天真傻孩子。

所以你看,并不是说某些特定类型的旅游是没有价值的。走出家门晒晒太阳写写游记,当然没什么坏处,在你的社交媒体上记录下旅程中的每一步“历险”。如果你非要这么做的话。

只是你得明白一点:如果你所谓的“旅行”就是一种收集各国签证印章的经历和拍下众多照片上传到朋友圈来炫耀的资本,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可怜到要靠炫耀去过多少国家而获得某种渺小的价值认同感,如果你认为那些文章中列出来的“十佳旅游地”真的那么有价值的话,那么你只是一个在试图寻找自我存在感的游客而已。旅行永远不会让你成为更有趣的人,你只是跟在导游屁股后面的一员罢了。

欢迎加我微信号838136811与我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