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日更大挑战摄影

新绿(141)

2024-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焦小桥

新绿(141)

焦小桥

榆树一种很普通的树,中国很早就有种植。著名的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所在的那棵树就是榆树。这个故事出自《韩诗外传》,孙叔敖说:“臣园中有榆,榆上有蝉,方奋翼悲鸣,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其后也。”说明,我国春秋时期就有榆树的种植了。

从前有一个仙女,以各种花草树木为食,夜里从来不睡觉。有一天,仙女吃了一种树木的叶子,忽然觉得很困,甜甜地睡了一大觉,醒来觉得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就给这种树起名叫“愉”。后来人们把“心”改为“木”变成了“榆树”。

榆树在古代还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蒙古族人举行婚礼时,常用榆树挡住门口,不让新娘通过,就是说榆树有辟邪的功能。而且榆和“余”同音,榆钱和“余钱”同音,所以,有的地方就有“吃了榆钱有余钱”的说法。

榆木疙瘩(榆木脑袋):比喻思想僵化,顽固守旧不开化。桑榆之礼: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桑榆暮景:夕阳的光辉照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时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桑榆之光,理无远照:比喻人到了老年,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诗经·国风·唐风》中就有“山有枢,隰(xi)有榆”的句子,意思是说,高处有枢(刺榆,榆树的一种),低洼的地方有白榆。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也提到了榆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把屋子的后面都遮蔽住了,表现了他归隐田园后优美的生活环境。

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句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上了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很不方便,他们是同病相怜,很有同感。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感叹时光流逝,晚景凄凉。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以后就写了这首诗回赠。一方面对衰老很有同感,承接了白居易的诗意,但在诗的第二部分则一改忧虑的语调,写出了人老了,阅历也更丰富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去勉励和安慰,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烘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