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何乐不为
-- 《了凡四训》读后感
好友说,你来读一读《了凡四训》这篇文章吧,或者去喜马拉雅听一听节目,不管你信不信,读一下总是无妨的。
鄙人其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是有抵触,认为糟粕多于精华,要找到一些闪光点是不容易的,因为最终都会归到一个根子上去。那一套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确是进步的,然而在今天这个二十一世纪,却是落后与愚昧的。大概还要拜那些所谓的关于国学的文章,胡乱解读古人的作品,让余摇头叹息,不如不读。
好友是位成功人士,能够从此文章中得益,那我也就好奇的,无妨的来读一读吧,况且这也算是一篇名作。花了三四天,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着,终于读完。发现还是有些收获的,有闪光之处,故撰文以记之。
《了凡四训》其实是明代一位叫袁黄的读书人的家训。他起初号学海,在拜访了云谷禅师之后,开悟而改号了凡。这本家训在四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就是袁家的祖训了,而祖训在祖宗文化的传统文化中有很重的分量,连易中天先生也说过,或许他冥冥中遵循了祖训,投身教育事业了。我不知道袁家的后人还是不是姓袁,但他的血脉一定是流传至今的。
第一篇,立命之学,叙述的是袁公的人生思想的转变,很传奇。那句出自《尚书-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人,甚至今人都有许多是信命的,信冥冥中的命注定。问题是当有人把你今后的命运说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你会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你余下的人生呢?
自作孽,不可活。这就是一句棒喝。就是说,即使有人跟你说你的人生注定会在80岁善终,那你也不可以想当然的去干坏事而想象着不会受到惩罚,比如极端一点你去杀了一个人,那你肯定就活不到80了,除非你在80岁去杀一个人,但因此你也不会有善终。这就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说,为恶,会损害你的人生注定的命运,其实是意味着会改变你人生注定的命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呢,即,为善,会不会增加你的人生注定的命运呢?云谷禅师说,是的。原文如下: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但用来说明”趋吉避凶与天命注定其实是矛盾的”这个论点倒也无妨:注定的事情为何可以趋与避?能趋能避说明注定的事情能改。更重要的是再进一步来说,当我们在确认了为恶损命,为善增命之后,那么我们是否还要去在意那个所谓的命中注定吗?不需要了吧!
命运是自己争取得来的,如果我是个天注定的短命鬼,那就更加应该好好的活着,短命属于天作孽,但我不能作孽,我要与人为善,或许那样就可以改变这个天注定的命运呢?何乐而不为?命运一定是会随着人生跌宕起伏的。把一切的劫数归于天作孽,把一切的好运归于对自己努力的奖赏,我看可以,这不正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人生精神吗?
这样的推理有些精彩了,因为这让我想到了基因,有某种的吻合。
一只受精卵造就了一个我,在那个受精的瞬间,24对染色体已经决定了我的外貌,我的性格,我会遇到的自身的疾病,甚至于我的寿命。但是,当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之后,一切成为了未知,一切成为了一种概率。所有的外部环境会影响我这个人的一切,比如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就会影响到我的观念与行为。这时候,这个我的命运必须靠自己去争取,利用自己的基因提供的能力去战斗,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余以为二者异曲同工,用不同的推理来告诉我们,命运需要个人的争取。
第二篇,改过之法。上一篇的结论是:命可改,为恶损,为善增,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改?怎么为善?第一步,改过。如何改过?《论语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世便有一位人物坚持如此日三省其身而得后世尊敬,曾国藩。
改过,我更加愿意称为思考。反省也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要每天过一遍电影,想想今天做了啥?学了啥?事情做的好不好?需要改进吗?有改进的地方吗?这就是在教我们学习自我的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个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凡事都归咎于别人的错,自己永远不错,那样的人就是一个混蛋。
袁公在文中提到的方法可以作为参考。思考是自由的,只要有同样的效果,应该不去拘泥于方法。重要的是,古人尚且知道反省自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现代人没有理由不去这么做呀。
第三篇,积善之方,这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袁先生苦口婆心的例举各种的事例,论述各种的理论,给许许多多的概念下了定义,其目的就是一个,教世人做善事,因为善有善果,不管是阳善,还是阴德,都会惠顾自身,甚至惠及后代子孙。
余,莞尔一笑。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理想,而美好的世界当然需要每个人道德高尚才可能实现。道德高尚,就意味着舍己为人,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但人性本自私,做到舍己为人,谈何容易?!
法律只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最低的底线,它规定了什么事情不能去做,你若触犯了便要受到惩罚。所以,法律是阻止了恶。
可善呢?谁来颂扬善?善的结果是得到了什么奖赏呢?若是没有奖励,人怎会有驱动力去做善事?而若给人一点奖赏,那人可能就为了那点奖赏而去做善事了。
宗教跟人讲,你做善事你就可以死后入天堂,享受极乐,不需要再受苦了,但你若作恶,即使法律不惩罚你,神也会判你死后入地狱,受尽痛苦。
袁公在这里不仅跟你讲你做的善事福报可以在你百年之后延续及子孙,更可以改命,让你今生就可以获益,比如你本来60岁亡故,那你去做善事,就可以延长你的寿命并且善终。
你是否动心了呢?做善事既可以助人,使人快乐,又可以增加你的福报,去改命,去福泽子孙,你何乐而不为之呢?
善是自私人性中的光辉,是可贵的闪光点,而正因为它的可贵,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赞颂善,提倡善。善给人们带来的是喜悦,欢乐,温暖,尤其是雪中送炭。所以,善应该得到奖赏。
我又想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基因要延续,所以它是自私的,但基因有许多的利它性,这才使得基因可以把自己给保存下来,利它便是利己。
而在现实中,有一句话: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又是一个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把《了凡四训》称作善学,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善不是一门学问,因为谈论善就是在谈论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闪闪发光的亮点。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或者用另一句现代语言来描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那么善与恶的定义是什么?袁公原文如下: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一个绝对高的标准,估计没几个人能够做到,即使能做一件,也绝做不到一生如此,大概只有屈指可数的圣人才做得到。我想到了那位传奇的特丽莎修女。
但做不到就不做吗?非也。应当尽力去做,不要因为容易而不去做,不要因为没人感谢而不去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那么,再请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奖励你还会去做善事吗?袁公说,如果你为了得到福报而去做善事,就是有目的的去做善事,这样的善是伪善,因为依然是为了自己。真正的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样才能真正的得到上天给予的福报。明白了吗?其实兜了一个大圈,袁公的真正目的依旧是劝人不求回报的去做善事。赞!
第四篇,歉德之效,讲述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要谦卑。谦卑之士,会把自己放得很低,这样才会反省其身,这样才会思考何为善恶?这样才会将心比心,有共情的能力。而骄傲的人是永远做不到的。
谦卑是君子的品质,我喜欢这样的人物,比如讲刑法的罗翔老师。我不喜欢得瑟的人,比如……
现代人需要展现自我,我就是我,这其实与谦卑并不矛盾。歌词写得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天地间,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结果,在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整篇家训读完,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古人写出这样的思想。开心,感谢好友推荐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