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生命科学家是如何讲述细胞膜的前世今生
2021-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南小老虎
第4章 细胞膜:分离之墙
1839年,两人分别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许多个微小的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
提出观点:细胞这种微观生命也有清晰边界,即细胞膜。
细胞膜内部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外部则是危险冷漠的外在世界。
细胞膜厚度不到10纳米。而光学成像的理论极限分辨率200纳米。所以,没有发现。
一直到1972发现细胞膜。
(1972年西摩.辛格和加斯.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物质解释“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3个特性:
1.不溶于水;
2.致密包裹;
3.选择性通透。
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说,从血液中提取出来的红细胞,丢进溶液中,如果溶液中盐分足,
则细胞会缩成一个小团,反之,盐分很少甚至没有,细胞则会膨胀得很大。
细胞膜的要点:
1.必须存在;
2.由磷脂和胆固醇分子构成;
3.是一个双层膜夹心结构。
4.用这种结构把能量分子和遗传物质包裹起来。
磷脂和胆固醇特性:
1.分子骨架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电中性,因此天然排斥水分子。
2.但是两种分子的顶端却恰好都有一个带有电荷的“头”,因此可以和水分子亲密结合。
3.这两种分子兼具油和水的性质。
1985年,莫奇陨石研究,从陨石中提取出来的脂类分子也可以自发形成类似细胞膜的结构。
【总结】首先提出细胞,接着提出细胞的边界即细胞膜;又接着分析细胞膜应该具有3个性质;
再接着分析人类为什么花了300年时间才发现细胞膜;然后阐述细胞膜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和证明的(分为2个层面:a.逻辑上理解; b.实验上证明);紧接着又回到生命起源(1969年莫奇森陨石)。作者目标明确,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层层推进,直击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