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到性文化再到大众认知。

2018-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SIRP

女权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给大众的印象是与“凶”“咄咄逼人”画等号的。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女权主义者并没有打架斗殴,也没有像泼妇那样大肆骂街,相反的,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言辞谨慎,言语温和,思维理性,逻辑清晰。人们对于女权主义的恐惧,更多的是来自于害怕自我权利被侵犯,日常生活被干扰,固化理念被打破。

人们抱怨,哪怕只是吃个饭,或者是进行其他普通的生命活动,女权主义者都会跳出来对着他们的某些行为进行义正辞严地理论。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些细小的行为而被揪着不放,要接受长篇大论的问责。女权主义者“咄咄逼人”的形象就这样被固化。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都在不自知地被冒犯,譬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般都是女性在忙着烧饭做菜,并且在其他人之后再入座。(实际上这也是我今天目睹自己的母亲有此现象之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以女权主义的跳出引起了对此习以为常的男性与对此认为理所当然的女性的反感。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现状——即使在大声呼喊着两性平等的今天,某些固化的不平等的理念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体现在生活中各种不经意的细节里。

从部分男性的角度来说,女权主义者在各种方面上都侵害他们的一部分权益。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女权主义者也在侵害着部分沉浸于千百年来固有观念的女性的权益。女权主义的崛起,逼迫她们外出工作,与男人分担相同的责任。她们无法再理所当然地只遵从三从四德,低眉顺眼地依靠着男性从而获得生活所需。因为在真正的女权中,逼迫男人买车买房、男人必须是家庭经济支柱等等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男女势必要承受着相同的经济压力与社会责任。

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观点,对于男女权力平等过度的强调,是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对男性的歧视。在《杰出公民》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在非洲的某个部落是不存在自由这个词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自由的。越强调,就说明越缺失。

彻底消灭歧视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现阶段男女平权运动刚刚兴起的社会,我们是做不到的。即使在粉饰太平之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既然刚刚醒,我们则需要缓慢的改变。从强调到习以为常,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男女平等,彻底消灭歧视这个词。

我们来仔细思考,男女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完全相同?譬如取消男女的划分,而统称为人?男女的生理构造是有差异的,男女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男女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异。所以男女是完全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样。因为一眼看上去,外表上就有所不同。如同我们给猫称为猫,给狗称为狗。我们给他们不同的定义不代表我们对于猫和狗有歧视。

我们所说的男女平等,只是在权利上的平等。譬如帮女性搬行李这些在身体素质上的的帮助确实是男女差异,但并不蕴含歧视。而女士优先这句话其实是对男性的歧视,因为在优先权上男女没有任何差异。

事实上,在亚当和夏娃穿上树叶的那一刻开始,性的特殊性就这样体现了。因为动物的本能会让我们产生器官上的吸引,肉体不仅仅只做有机物存在。故而性的特殊性必须存在。

有这样一种观点,性侵案定义为性侵案,背后潜藏着某种贞操观。男性被性侵,女性变形都是一样的。这是几个问题,就是人是否具有贞操观的必要性。即被性侵与被普通的肉体伤害,是否有差异性?我可以肯定的说有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新的特殊事存在。荷尔蒙的反应是不可抗力。人的身体冲动是不可控的。这些都巩固着新的特殊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