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21-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四兒
图源网络.jpg

最近高强度补充家庭关系的内容,老师讲了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如同放风筝,最后是要将风筝线剪断,让孩子自己飞去。”

初始对此颇为喜欢,提醒着家长要学会放手,如果手中一直拽着那根线,可能孩子就飞不远。

但细思又极恐,断了线的风筝最后会如何?必然是坠落。

风筝能飞起来,靠的是各方的配合,风向、风速、平衡,以及如船舵一样的线圈,少去任何一环似乎都无法高飞,更重要的是,风筝本身没有任何能动力!

是的,我的担忧就来自于此,能动力。

家长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现实中的家长大部分也是如此,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一切条件,同时,贩卖着自身的焦虑,最终,或许就将孩子们变成了天上的风筝,飞的如何皆由外界掌控;最终,迫不及待地想挣脱束缚自由飞翔;最终,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继续翱翔的资本;最终,从空中坠落……而这坠落,或许才是TA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飞翔。

天啊,我似乎看到了一场命中注定的自由落体!
恐极,在这寒冷的北风环绕中。


那么,我更青睐的一场养育是怎样的呢?


给我翅膀剧照.jpg

如同《给我翅膀》抑或《伴你高飞》中主人公对候鸟干的事,创造环境,提供资源,至于飞不飞得起,是鸟的事,不是人的事。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体验失败后终于看见现实。
看见的现实是:TA是TA自己,并不从属于我的期待。

TA并不因我的期待变成高飞的凤凰,也不因我的期待变成顾家的小熊。
TA就是TA原本的样子,终将费力地挣脱不恰当的期待,蜕变成自己的样子。
而孩子所做最勇敢的事情,便是放弃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其中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时常比放弃生命更为伟大。

记得我在某次授课时做了一个比喻,大体说我们要明白,孩子是树抑或是花,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自己是树抑或花,也不是我们的选择,本性如何,天性而定,我们无法将一棵苍天大树修剪成温室的玫瑰,也无法强求玫瑰长成大树。
课后一个学员忍而又忍最终还是发信息给我,说我讲的比喻让TA感到很不舒服,为什么要用花或树去做比喻,为什么不能是一株小草,我觉得自己是一株小草才是舒服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如从心理分析角度进行解释,自然有很多可供讨论的空间,但TA的话让我看到了另一层需要我去学习的——“如何面对阴影”。

很多时候我尚未学会如何面对阴影,正如我无法耐受沙游室里真正丑陋的沙具,偏要对其进行美化;正如我无法耐受明明观点犀利但矫揉造作的表达形式,故而对该人莫名地不舒服;正如我一边欣赏着远方个性独立的灵魂又无法耐受身边实施着“自由”的人……

或许很多时候,我也困在“放风筝”的困境中,将外在的人与事当做了手中可以操控的风筝,忘记了其本属,因此错将期待寄托与对方,将焦虑与不安寄放与对方,如此便能稍微减少一点对自己的审视。


回到亲子教育中的思考,父母与子女,如何平衡期待与抚养呢?

我见到最贴切的例子,来自于身边的一个家庭:
自孩子出生,那对父母便没开过电视、电脑,没在孩子幼年期的陪伴中玩手机游戏。直到孩子稍大些,父母逢假期便带孩子下乡、下海、上山、出游。
当孩子开始认字读书时,原本学历不高的父母两人都跟着一起重新拿起了书,孩子上学,家长上夜校,没几年,两人均拿到了高级技工证和本科证书。
或许我们会想,这样的家庭引导下,孩子应该是品学兼优的吧?
事实是,孩子性格开朗,口才了得,知识面极广,接人待物皆上等,同时,TA遇到特别的事情时会急躁,甚至暴怒,成绩中等,有时甚至偏下,时常也会因为同学关系被请家长。
我问父母:你们对这状况怎么看?
父母笑:这就是TA啊,又不是完美的产品,我们都没法尽善尽美的做父母,还是尽力接受TA本来的样子吧,哈哈哈!!!


当然,这个极端的例子有极好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持,有极好的精神支持作为基础,如此父母家人显得更为温和,未见明显焦虑,如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少了很多期待与过量的寄托。

更多的家庭环境下,当我们依旧在物质、精神不甚充分的时候,如何做呢?
承认自己的焦虑,承认自己的弱小,承认我们是让孩子在满足我们未能达成的愿望吧。
如此,坦然地和孩子一起,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且行且扶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