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

陕西基督教状况之组织篇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75人  古道新释

来自于莱夷散人的博客

组织1: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全省基督教徒的爱国组织。原名为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49年10月以后,中国爱国进步的基督教人士,为摆脱中国基督教受西方帝国主义和外国教会干涉和控制,发起三自爱国运动。陕西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和广大信徒随即响应,于1958年召开陕西省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正式成立西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3年第三届代表会议改定现名。宗旨和任务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省基督教徒,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宪法和法令,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自治、自养、自传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组织教徒积极参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会址在西安市南新街基督教堂。

组织2:陕西省基督教协会

全省性的基督教教务组织。其宗旨为:团结全省所有信奉独一天父和承认耶稣基督为主的基督教信徒,在同一圣灵的带领导下,依照同一本圣经,同心协力,办好陕西全省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该会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推进全省基督教的教务工作,安排教会的各项宗教活动和圣礼,供应《圣经》及各种灵性刊物;推进全省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负责对教牧人员的神学知识培训和对信徒的灵性栽培和拜访,以及与省内外各地教会的联系,介绍各地教会在管理方面的经验。该会成立于1983年5月。该会与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是分工合作的关系。会址设在西安市南新街基督教堂。

组织3: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是全市基督教徒组成的社会团体。1958年成立。其宗旨和任务是:团结全市基督教徒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坚持自治、自养、自传和独立自主办教会的方针,保卫和发展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培养爱国爱教的年轻教职人员,为维护社会主义稳定、安定团结,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开展国际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以来,在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和带领基督教徒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基督教界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西安市基督教协会合署办公。会址设西安市集贤卷甲字1号。

组织4:西安市基督教协会

该会1991年9月成立。是全市基督教徒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市所有信奉上帝,承认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基督教徒,在圣灵的引导下,遵照圣经,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同心协力办好全市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其任务是:组织安排市区内的基督教教务活动;指导区县基督教协会工作;进行神学教育;推荐和按立教牧人员;开展教会间的友好往来。

组织5:西安市基督教青年会

是基督教界主办的青年活动和社会服务团体,简称“青年会”,成立于1914年。其活动内容以非宗教性为主,面向社会,为男女青年提供开展文化、教育、娱乐、体育和交谊活动的场所,参加者多数亦非基督教徒。1950年成为西安市青年联谊会的团体会员组织,由聂梦九担任董事长,田景福为总干事。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宣言发表后,西安市基督教青年会积极签名响应。曾举办俄文、会计等培训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其他各种服务于社会的公益事业。1966-1976年间该会活动被迫停止。1986年重新恢复活动。创办了爱德培训学院。会址在西安市东大街。

组织6: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

基督教女青年会1855年创立于英国伦敦,为基督教社会活动机构。1890年由美国传入中国。1937年秋,太原市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士成翠芗移到西安,奉全国协会的指示,成立女青年全国协会战时工作组,1939年5月20日改组为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建国前该会的经济和人事受美国女会国际事工部控制。建国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业务上受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指导,行政上归西安市委统战部和西安市宗教局领导。“文革”间活动终止,1987年9月正式恢复。本会宗旨:本着基督教精神促进妇女德智体群四育之发展,伴有高尚健全之人格,团契之精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组织7:陕西圣经学校

是由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省基督教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所培养具有灵、德、智、体、群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会人才的基督教学校。该校的办学方针是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方针,能联系群众,又有相当的宗教学识的教会人才。学校设置政治、宗教、文化3类课程。学员由各地基督教爱国宗教组织推荐,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成立于1988年。校址设在三原县油房道基督教堂。

组织8:广仁医院

1901年由英国基督教浸礼会英安仁、邵涤源等传教士所设英华医院,地址在西安市东木头市。1911年后,病床扩至40张,1916年迁大差市口,改名为广仁医院。1949年,病床增至100张,日门诊四五百人次。该院历任院长均由外籍传教士和医师担任,姜感思、荣安居、舒舍礼、柯明志等先后任院长。医院成立前期,宗教色彩严重。每日门诊前,先由传教士讲教义,劝病人信教,然后开始挂号。强迫职工信教,开饭前唱赞美歌,对男女学徒间的限制极严。中外籍,上下层薪金相差悬殊。该院在三原县东关设分院一所,是渭北仅有的西医医院。先后有华人李本初,英国贾尔德、荣大夫在该院行医。后改为西安市第四医院。

组织9:尊德中学

1903年,英国浸礼会在东新巷创办尊德女子学校,先是妇女识字班,教成年妇女识字,唱赞美诗,以后改名为中学。学生大部分是教友之女,还有一部分来自三原福音村的美丽书院。教材有《古文观止》、《四书》、尺牍(书信范文和写作),英语,外加“道理”讲《圣经》和简单科学知识。校务全由英国女教士卫保忠和宋玉蕴主持,主管为邵涤新、荣卓志等牧师。“五四”运动时受冲击停办,1924年恢复,聘华人李铭忠任校长。26年至31年,因战乱瘟疫,停办或半工半读。五十年代恢复后按省教育厅颁布课程讲授,因日机轰炸于1938年迁勉县,1939年迁三原。1942年返原址,并设高中班。1946年始招收男女生分班上课,时共计十三个班,学生700多人,为西安有名中学之一。1952年由市教育局接管改为市立第三中学。

组织10:崇道小学

1903年英国基督教“西差会”在东新巷开办“乐道学校”,教成年人(男)识字,写字、读经、唱赞美诗等。辛亥革命后,改为“神道学校”,收中青年教友培训传教员。1915年邵涤源又改为“东道中学”,学制三年。1919年因“五四”运动而停办。翌年办“私立乐道小学”,请傅子栎及蓝老师任教,分两个复读班,课程有国文、算术,另教《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老师采用私塾教学法。1923年后由中国人成立董事会管理学校,校长雷启哲。1926年张静渊任校长时停“道课”和礼拜活动。学校课程及管理按教育局规定实施。学校经费开始由教会包办,28年后以学费、捐助和校产为主。1952年由市教育局接管,改名为东新巷小学。

组织11:三育研究社

陕西三育研究社,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西北联会创立,社址在蒲城县城东北四公里的八福村。其宗旨是“以圣经化人为善,并养成新生产技能”,半工半读,学制四年。课程设置除大致同于普通初级中学外,另加技能学科和圣经。学生来自教友子女和信仰基督教教义的青少年。1940年, 将原设于兰州的西北三育研究社迁移至此,更名为“西北三育研究社”。到1946年,历届毕业生共51名。对教职员的报酬较优,通货膨胀后,实行实物折价工资制,使教职员能安心服务。该校属于职业教育性质学校。

组织12:英国浸礼会渭北公会

英国浸礼会从1889年相继派传教士邵涤元、郭崇礼、莫安仁等到三原传教。1915年,邵、敦等人建油坊道救世堂,由孙香圃牧师和阎来庭长老主持。该会在三原传教初具规模后,在西安建立了总的领导机构――英差会办事处,下设渭南公会和渭北公会。1930年成立渭北公会,会址设于救世堂,管辖三原、泾阳、高陵、临潼、富平、耀县等地公会。此时渭北公会有堂会13个,信徒3000余人。该会曾办崇真、美丽男女两书院,后合并为崇美中学,崇德小学,英华医院,广仁医院三原分院等,还受华洋赈济会委托与省政府水利专家合作开发泾惠渠等。1951年2月,三原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接收了英浸礼会房地产权。同年5月16日该会停止工作,所有教务文卫工作全交中国教会人员管理。

组织13:中华基督教西北农工改进会

民国十九(1930)年,西安东关基督教徒李海峰在高陵县永乐镇创立“西北农工改进会”。他将十八年灾荒时以每亩二、三元所买泾阳、三原、高陵三千亩土地捐出,作为该会基产。提议办理改育农业、提倡工业,兴办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医药卫生事业,兴办经济孤苦事宜,提倡宗教道德六项事工。数年后,在名义上冠以“中华基督教”,改进会以基督徒作基本会员,其他入会人士作普通会员。重向建设厅备案。该会成立之初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办“合办农厂”,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成立“永乐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二十八年(1939)秋在高陵康桥马村办理“园艺试验场”,二十年(1931)八月在泾阳二青王村成立“孤儿教养院”,三十五年(1946)十月与李杰卿医师在永乐店合办“诊疗所”,另外还在永乐 店设立“宗教部”劝人信教。1950年秋除“宗教部”交永乐店基督教外,事工被政府接收,遂告结束。

组织14: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

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是由全省天主教神长教友组成的爱国爱教的群众团体。该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团结全省天主教神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协同陕西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努力办好教会,开展与各国天主教界人士的友好往来,为促进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省爱国会成立於1962年,陕西省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周至教区李伯渔主教当选主席。“文革”期间,省爱国会的活动终止,不少爱国的神职人员受到错误处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爱国会又恢复了活动。该会积极配合党和政府落实各项宗教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宗教房产问题,推动各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11月召开了陕西省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渭南教区张文彬主教当选为主席。2000年7月召开了陕西省第三次代表会议,西安教区余希峰副主教当选为主席。该会会址设於西安市五星街天主教堂。

组织15:陕西省天主教务委员会

陕西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是全省性的天主教教务机构。该会的宗旨是:以《圣经》为依据,继承发扬耶稣福音,推进荣主救灵事业。引导天主教神长教友,格守天主戒命,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商讨决定全省性重大教务问题,在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办好陕西天主教会。该会於1987年11月根据陕西省第二次代表会议的决定成立,主任由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担任。省教务委员会于2000年7月进行第二次换届会议,主任仍由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连任。会址设在西安市五星街天主教堂。

组织16:西安市天主教爱国会

是西安市天主教徒组成的社会团体。1953年成立,原名西安市天主教三自革新运动促进会,1955年1月改为现名。从成立至今已召开过七次代表会议。“文化革命”中停止活动。其宗旨和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市天主教界人士和信徒,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积极参加四化建设;兴办自养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帮助教区办好教务;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天主教界人士和信徒的合法权益。

组织17: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

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根据(国办发〔1982〕60号)、(国宗发〔1982〕519号)文件精神初创于西安南堂,由于当时只有几间破房,资金、教材、老师都很缺乏,只招收陕西20几位学生,四位老神父授课,称备修院。随着教会的发展,又根据陕西省(宗办发〔1991〕36号)文件精神,1991年迁址糖坊街北堂在占地1300平方米的一座三层楼内并正式成立“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七所联合修院之一。面向西北地区招生。李笃安主教任院长,余希峰神父为常务副院长,有修生80余人,有神职人员及外聘教师十几位任教。随着外籍教授来校讲学,吸引了很多各地修士修女前来学习,根据(国家函〔1994〕12号)和陕西省(民宗函〔〕74号)批复于1995年9月迁院现址。新院校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现有修生119人,来自全国十个教区,教师20位,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在校或兼职任教。学制6年,哲学班2年;神学4年;课程除神哲学等教会课外,还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思想史、史地、外语、政治、计算机等;此外在院内西南角附设“修女培训部”以提高修女素质,现有修女50余人。历年来学院共培养了156位神职人员,为天主教的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精神文明建设及福利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组织18:陕西省天主教备修院

陕西省天主教备修院前身为渭南教区修道院,1996年经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陕民宗办发〔96〕01)成立。同年由渭南迁址西安市糖坊街(北堂)。1999年经省民宗局批准迁址北郊张家堡。校院占地面积12314.34平方米,建筑面积极2000余平方米。该院招收初中毕业有志献身教会青年在校学习高中文化知识及简单的教理,圣经、灵修课程。学生毕业后如愿意深造可直接报考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七年来共招收255人,但入神学院者不到百分之五十。现在学生49人,分两个班,有神父4位,外聘教师8名,职工6人教学、管理及服务。

组织19:西安教区

陕西泾阳人王徵信教后邀金尼阁来陕传教,并於天启年间建北堂,教传西安。1711年山陕教区主教方启升建南堂。1930年关中教区戴夏德主教,将主教府迁至西安南堂。1932年西安教区成立,首任主教意大利人万九楼。教区辖今西安市各区及蓝田县和商洛部分地区教务,开放后又管全商洛。1945年米良神父任代理主教。1951年后张志道及刘敷道神父先后出任代理。1982年,姬怀让自选自圣为教区主教。1987年至今李笃安为教区主教。西安不仅是教区总堂,也是陕西天主教中心。现有教友2万余人,神职人员50余,修女60多人,教区先后从国内外引资7000万元人民币,大办公益事业:如打井解决人畜饮水及农田水利,办学校、育婴堂、幼儿园、弱智儿童园、养老院、资助残疾人、救灾扶贫,修路架桥,拉电,开医院诊所、绿化荒山等。也曾办修女院及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及备修院为全省乃至西北天主教自身建设服务。

组织20:汉中教区

明崇祯八年(1635),法籍教士方德望来汉中传教。后为耶稣会及国籍教士开展教务。1716年由意籍方济各会教士管理。1885年成立汉中教区后为罗马伯多禄保录会接管。至1949年底有教徒近2万人,先后来 汉中(1928年前含安康)外籍传教士76名,外籍修女35名;本籍神父35名,修女40多位。设堂点共105处。教徒遍布所辖汉中市十个区县外,还有凤县。教区先后创办有明德女中,明德小学、明德幼儿园等21所学校;汉中天主堂医院及7个诊疗所;3个育婴堂,2个养老院,一个麻疯病院及男、女修道院。教区主教先后有瑞良、安庭相、拔士林、康道华、巴明善、祁济众、孟守道、李圣学、余成悌及余润琛十位。现有教徒3万人,主教二位,神父20多位,堂区20余。

组织21:三原教区

三原教区,自从泾阳(今三原)进士王徵信教后,传教士来陕后就成为陕西天主教的中心。“礼仪之争”后,方济各会传教士又将基地转移到高陵道远坊。此后陕西教区,陕西中境教区主教府均设于此。1931年11月1日成立三原教区,管辖今兴平、武功外、咸阳市、铜川市各县及高陵县天主教事务。时有神父9位(其中本教区5人,借用4位)。1934年三原教区总堂建成后,首任监牧主教班易尼迁主教府于三原。至解放时,有外籍传教士20余人先后于教区传教。教友15000余人。1951年外籍教士被逐,由王秉德任代理主教携国籍司铎管理教区。1965年余志毅神父被捕后,主教神父修女入狱或劳改,教区处于瘫痪状态。1980年,开放教堂,王代理领神父恢复教区活动。1987年宗怀德被圣为教区主教管理教区至今。现有神父34位,正式堂点45处,教友3.5万人。教区曾先后办有神哲学院、修女院、医院、诊所、小学、职校(教纺织、刺绣)、孤儿院、养老院等。

组织22:周至教区

明末天主教始传入境内。1931年11月成立周至国籍自治区,总堂设周至县城。1932年6月升为监牧区,首任监牧张指南。后高正一继任,至1937年,教区有教友10020人,主教一人,神父9人,教堂57座。1946年4月升格为教区。1951年李伯渔被圣为第一任正权主教。后有范于飞和杨广彦任教区主教。教区辖周至、户县、眉县、扶风、武功、兴平、杨陵七个县(市、区)。教区地处关中平原渭河两岸、交通方便,教友集中之地。现有大小教堂160多所,其中重建新堂136座。有教友六万多人,神职人员60位、修女40多位,此外还有很多神父、修女在全国十几个教区服务。是陕西教友、神父、最多的一个教区。区内有眉县跑窝十字山和户县上涧子圣母山为各地教友朝圣地。教区曾办有普集、周至小修院和上涧子陕西大修院,广济医院、育婴堂、保赤会等。现有医院、诊所、学校幼儿园等福利机构。

组织23:陕北教区

天主教於清初传入富县。1900年成立天主教陕北代牧区。1914年西班牙籍易兴华任主教,主教府设于横山县高镇乡油房头村,教堂只有几孔窑洞。1924年、31年先后在延安市东郊购地70余亩,建主教府。34年建成,后称延安地区,下辖铜川、延安、榆林(不包括三边),有中外神职人员33位,大小堂点20多处。1936年,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教士逃至外教区,教徒迁他处,余下少数教堂有活动。解放后,只有富县、榆林等个别堂点有神父举行宗教礼仪。“文革”期间活动终止。1980年后,开始落实教产;恢复活动,又将原属宁夏教区的靖边、定边一带划归陕北。主要由马明德、万斗轩神父负责。1984年后,原榆林堂神父王振业在西安和上海培养年青神职人员。1988年宋福胜升神父后被派到榆林传教。1991年王振业被视圣为陕北教区主教。1994年童辉神父为助理主教协助工作,并成立“中华圣母传教修女会”。现有主教一人,神父17位,修女20余人,堂点36处分布于延安、榆林市的教徒4万余人。教区先后办有修院、学校、诊所、孤儿院,20世纪40年代大旱灾时发粮赈灾等。

组织24:天主教西安教区社会服务办公室

天主教西安教区社会服务办公室成立于1987年,是教会从事社会服务的一个机构,由教区主教李笃安直接领导,现任办公室主任陈瑞雪神父。宗旨是充分发挥天主教国际性的优势,广泛与海内外慈善团体及个人合作,在陕西乃至西北开展扶贫救济、援助的工作,合作时,不接受任何与项目无关或政治性的条件。办公室先后与德国天主教友爱团结基金会(米索尔)及阿登纳基金会,比利时四海协会、天主教香港教区社会服务机构――明爱及天主教澳门福利会等合作开展下列工作:1.教育:援建乡村小学;为贫困家庭的大、中、小学生提借助学金。2.改善山区居民生活,生产条件:修路、架桥、拉电解决水利及人蓄饮水困难及种植经济作物,绿化荒山发展经济等。3.医疗卫生:建小诊所,培训医务人员。4.照顾残疾、弱智、老人、儿童等。办公室从成立以来已引资7000万元人民币从事上述各项社会服务。

组织25:玫珻女中

玫珻女子中学是1927年由天主教西班牙人丁午桥神父创办。校址在土地庙什字(今市91中学址)。该校1927年时有班级2个,学生36名,教员8人,1940年时分3个班,学生70人。1949年有学生244名,教员18人,玫珻女中下设玫珻女子附属小学,1924年有班级5个,学生327名。1952年9月1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根据教育部指示接管并重新命名。

组织26:安多医院

安多医院前身为民国20年(1931)建的天主教义赈会。其后由意大利人边吉宁、葛露高、吉安东于民国37年(1948)改办为天主教诊疗所。1949年改为安多医院,吉乐安任院长。计有内科4人,外科3人,未明确分科的医师2个,护士23人。助产士2人,药剂员5人,检验2人,总计34人。病床32张。X光机1台,显微镜2台,高压消毒器1台。1951年7月1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又名西安市肿瘤医院。

组织27:周至教区医院

周至教区医院座落于周至县尚村镇临时川寺天主堂。创建于1988年,初名伯多禄诊所,由耶稣圣心会修女经营,负责人王幽莲修女。由于收费低,服务热情,病人远路而来就诊,感动了回乡探亲的王志超神父,遂于1990年出资扩建,添置设备,更名为益民诊所,由张更生医师主管。后在周至教区主教范于飞的倡仪下,面向农村培养医疗护理人员,6年间共培养了近百名医护人才。1997年5月王志超神父的胞妹王志清投资18万元,并将诊所捐归天主教周至教区,扩建周至教区医院,聘李倡义医师为院长。10月获县卫生局批准为综合性医院。期间医院得到天主教香港明爱基金会的资助。增添器械、培训专业人才。由于医院本着基督的博爱精神对待病人,不进假药,服务热情,对贫穷病患者减免费用。(仅2002年就达5万元)。在教区赵银生神父及李倡义院长的领导下医院发展良好,仅2002年就诊万余人,住院两千多人,接收危重病患456位,并为240位病人施行手术。该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医疗设备和药品资金共80万元。病床60张,医务人员30余人,高级住院医师和聘用兼职医师数十位。

组织28:西安博爱弱智儿童园

博爱弱智儿童园,位于西安市糖坊街71号北堂。1998年,西安教区李笃安主教派“圣母会”修女到各地考察学习办学的经验和教育知识。2001年7月创办。她的宗旨及目的:“使弱智儿童对自己和社会认识及其发展潜能,加强他们对人的理解和合作态度,理解日常生活及社交用语,让社会及家长对他们有正确的态度”。服务目标:“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弱智儿童和社会拉近距离,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让社会了解和接纳他们,并给他们提供工作的机会,还他们人性的尊严。”服务对象是:“经医院诊断为智力低下的青少年儿童。”博爱儿童园,有校舍300余平方米楼房一撞,各种教学及活动设施。有教师及服务人员7位,园长吕之微修女。现有15名儿童就学。“博爱园”还与“广州慧灵”结为姐妹学校,互相学习交流。她的名言:“你(正常人)了解我(弱智儿童)吗?”博爱儿童园自创办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人们的好评。

组织29: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女会

该修会为法国人海伦·玛利亚于1877年始创罗马。1886年获教庭批准为国际修会,同年来华传教。1890年12月到陕西高陵道远堂建立会院。因她们所穿白色会服及分别后成立的“圣心会”俗称“白会”,或简称“圣母会”。修会主要从事医疗、福利、教育及传教工作。从1890年至1951年,修会在道远、西安及三原建会院3所,有外籍修女十几位及国籍修女15位,共30余人。院长均为外籍修女。1951年四位外籍修女回国后,国籍修女被安置在医院、学校、招待所或者教堂工作。“文革”间6位修女被捕入狱、其余回家。80年开放为入狱者平反后,她们恢复会院,此后女青年入会者大增,目前有修女210人,42个团体,分布在7个教区。该会先后办玫珻医院、诊所、孤儿院、老人院,并在学校(玫珻女中)及教堂服务,也曾参与救济灾区、救护伤兵、探访难民及看望囚犯等工作。

组织30:耶稣圣心方济各传教修女会

本会成立于1923年。时任陕西中境教区主教希贤与丁午桥神父为了教务的发展及传教的方便,成立于中国女修会,使矢志守贞者满愿。修会初创于高陵县道远坊,6年后迁西安南堂至今,是属于西安教区管理的地方性修会。简称圣心会,因修女穿黑色的会衣,故俗称黑会。修会从1923年-1952年间,先后成立十五座分院:1944-1950年期间共开办诊所共9所;孤儿园5所;学校6所。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从50年代到80年代修停滞和维持了三十年,其间也受到迫害,特别是文革期间,总会长及一些修女被捕入狱,大部分受批斗,劳改。80年代落实政策,修女们先后回修院,入会的青年大增,发展很快。目前修会有修女303位,以堂区工作及社会福利服务于陕西6个教区,共64个分院、住点。其中开诊所46所,幼儿园10所,孤儿院1所,还有绘画、缝纫等业务。

组织31:丹凤葡萄酒厂

南阳县天主教徒华国文,于清宣统三年(1911)秋,由豫入陕,看到丹凤一带盛产葡萄,加之龙驹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遂萌办厂救国之念。因他曾长期师从南阳天主教堂意大利传教士安西曼,深通国外先进的葡萄酒酿造技艺。于是,办起了当地第一座葡萄酒企业――陕西龙驹寨协记美利葡萄酒酿造公司。公司占地17亩,有厂房20余间,资产1000银币,是西北最早厂家,全国三大葡萄酒老厂之一。民国初年产量20余吨。1951年,公私合营,改名丹凤葡萄酒厂。至1990年,年产能力3万吨,为全国6家万吨级葡萄酒厂之一。产品曾多次荣获全国内外大奖,声誉日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