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价值建设
文化学者埃德加.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是某个特定团体在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团体习得的共享的基本假设的一套运行良好、有效的模式。继而提出组织文化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人工饰物(可见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相当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策略、目标和哲学)、基本假设(无意识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知觉、想法和感受,是价值观和行动的最终来源)。可以看出,沙因把基本假设当作文化的最深层指向。
由此,我们可以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习得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与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教育实践活动及其行为导向、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基本价值观。
学校必然要执行国家意志,学校文化是国家文化下的子文化和亚文化系统,国家基本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深层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传统文化作为学校价值观及其体系背后的文化哲学,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训等,而具体表现为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物理环境文化等,它们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和落实。
学校文化管理首先是价值观的管理,即关注人的发展主题取代了事务主义态度;价值观被分解成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和校训、校歌、行为规则等,操作落实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价值观管理贯穿于学校的管理、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园环境等各个领域。
优秀的学校总是创造一个或一组令人振奋、范围广泛的共同价值观,学校成员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框架。学校成员更多靠价值观的认同、冲突、再认同而团结在一起。学校成员这种因价值观的凝聚而连结的方式,被称为内群体文化团结。他们会感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并经由所属群体得到自己相应的利益和感觉,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以及亲切、安全、认同和热爱、忠诚等情感。他们之间相互信任,愿意为学校利益最大化自觉工作,个体与组织价值观完美结合与完美重合。
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合体性”,是量身定制的,具有“我的”特征。但普遍的问题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即办学理念体系过于庞杂,概念使用随意,关键概念的操作变量分解不当或无分解能力,概念、观点等之间逻辑自洽性差;学校办学理念凝练与表述表面化、时髦化、平常化,使用和借鉴国家文化哲学能力较弱;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关系疏离,说归说做归做,两张皮现象严重。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每个人的感同身受”,落实落地落细落小到师生精神世界的健康与充盈。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对学生精神生长空间的挤压,对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冷漠和遗忘,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些负面影响恰恰需要价值教育来消解。
建立指向于人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是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18.8.24《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