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02)
前方高能预警!
在开始之前还要再啰嗦两句:这一章包含了很多佛教术语,而它们又都是理解和辨析后续经文的基础,我得花大量笔墨将其逐个厘清;因此要请各位看官拉好扶好,稍安勿躁。另外,关于《金刚经》,我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但实际上除此而外,还有很多译本存世。仅《大藏经》认可并收录的就有(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三藏、(隋)笈多、(唐)玄奘和(唐)义净6个版本。为何要选用罗什的本子呢?很简单,它流传最广。换句话说,它被最多人认可。尽管人多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对,但正如《K星异客》中Prot所说的那样:“泡泡之所以是圆的,因为那是最高效的方式。”同时,我还会把玄奘的译本一起拖下水来做对照,毕竟他亲自翻阅过原典。除非原典被篡改,否则就“文字般若”的层面而言,恐怕没有人能比唐僧更接近佛陀了吧~
第二场:一个和尚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从第二场起,本次法会才算正式开幕。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佛陀他老人家刚刚坐下,须菩提长老就从人堆里冒出来。“须菩提”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空生”。相传此公本是个富二代,家里财帛无数,良田千顷;有三五年穿不着的绫罗,七八年吃不完的谷米。然而就在他出生之时,家中108口装满奇珍异宝的保险箱竟然悉数消失。这还不算完,连冰箱、橱柜、衣柜、储藏室里所有东西都不翼而飞——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呐。他老爸被吓了一跳,以为生了只貔貅;给起名“空生”,让我远隔千年都能感受到老爷子当时深深的无奈啊。好在7日后消失的财宝们又都回来了,全家人终于松了口气。我经常觉得佛经里的人物们大都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玩儿的就是心跳呀。为了纪念这场虚惊,又给他起了个小名:“善现”。故而《金刚经》这一章的题目就叫“善现启请分”,意思是:叫善现的那位老师来提问啦。
别说,须菩提还真就是移动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无论什么事儿都是这位仁兄思考的起点,灵感的源泉。他大约很早的时候就参透了世间真相,当看到一拨凡夫俗子仍在红尘里摸爬滚打时往往生发出“举世皆浑吾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继而又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导致小宇宙爆发,“怒从胸中起,恶向胆边生”之下随时受不了,看不惯的事情超级多。外加嘴巴毒,肝火旺,逮谁骂谁,连家里养的牛羊猪狗们都未能幸免——倒也不管动物们是不是都能听得进去,就图个嘴上痛快。后来对佛陀心生仰慕,于是执鞭坠镫,潜心归敬。但因之前的案底,须菩提也就成了佛陀座下第一毒舌段子手。《法华经》里记载说须菩提长老孜孜不倦,天天向上;由佛陀预发了毕业证书,将来成佛后的尊号是“名相如来”。
偏袒右肩。须菩提这时看见老师已经吃好饭,开始打坐。于是他凑了过来,露出右肩。在印度风俗中,露出右肩表示恭敬——我觉得还附带有凉快的效果。中国僧人的制服本来也是这样的设计,只不过后来由单衣发展成了套装。因为中国(尤其中原一带)不像印度热得见鬼,如果大家还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话,感冒、风湿、肩周炎、关节痛的发病率就得直线上升了。即便是“藏一手露一手”的喇嘛们,天气非常冷时也得裹严实才行。所以中国僧人平时穿的是工作服(梵名“安陀会”,译作“洒扫衣”,由五条长布缝制而成,因此也称“五衣”)或常服(郁多罗僧,比前面那件多两条布,故称“七衣”),只有法会、朝觐等隆重场合里才穿上礼服(僧伽棃,九条以上的布制成,译作“祖衣”“重衣”,也称“九衣”“福田衣”。还有个很违和的名字,“杂碎衣”)。所以像《西游记》里的唐僧、《白蛇传》里的法海天天穿着僧伽棃晃来晃去,其实是不对的。另外,还有很多群众会认为僧伽棃的别名是“袈裟”,但实际上袈裟是个总称,以上三种衣都可以称为袈裟。就像我们说“西装”,上衣、背心、长裤都是,并不只有上衣才能叫西装。
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然后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跟佛搭讪:“世上少有的最尊敬的人!”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也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彼此可以互换。比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作“阿弥陀如来”。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整个西方极乐世界里没有一位尊号“如来佛”的。凡是称呼“如来佛”的盆友,都属于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西游记》给带沟里去了。
说完如来,咱们说菩萨。菩萨感觉已经是非常中国风的词语了,早就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但实际上它是货真价实的外来语。“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属于“五不翻”(五种不翻译的情况)中的“顺古不翻”,即沿用过去的翻译而不纠结它到底对不对。简单说,“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因此也有汉译将菩萨写作“觉有情”的。其实再往下推,菩萨是有两层涵义的。第一层的重点在“觉悟”,而第二层的重点在“有情”。这里又引出佛教的另一个术语:“众生”(巴利语satta),分“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两大类。无情众生很简单,山河大地、砖石瓦砾、花草树木、细菌真菌都算。有情众生就啰嗦些,按《清净道论》的说法“以欲贪对色等诸蕴执着、执迷为有情”,也就是说,能被“贪嗔痴”所裹挟的就是有情众生。
可能有同学要抗议,刚刚咱们不是在聊菩萨么,怎么又扯到“有情众生”了?因为不好意思,我要再引出一个佛教术语:“众生平等”。这句话相信大家听得太多了,但各位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众生”特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其实不在讨论范围内的(后来在了,然后又被丢出去了,再然后又捡回来了。理论就是这样,总是伴随着不断的修修改改、涂涂抹抹,直至面目全非)。前面说过,有情众生会被贪嗔痴所裹挟,但同时也就有了破除的机会。怎么破除?就要通过修行(这个咱们放到后面讲)。破除之后呢?恭喜你,就可以根据破除的程度称为“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甚至“佛”啦!所以佛说“众生平等”,其实说的是有情众生在“觉悟”这件事的可能性上的平等。学霸觉悟早、程度高,学渣觉悟慢、程度低,那是时间问题,但大家都是可以觉悟滴~推而广之,成菩萨、成佛就不再是人的专利喽,按六道的说法,“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约等于现在学校里的火箭班、实验班、普通班,天资都不错,努力努力都是很容易大学毕业(觉悟解脱)的。而猪牛羊所在的“畜生道”、罗刹夜叉的“饿鬼道”和魑魅魍魉的“地狱道”则是“三恶道”,基本都是学渣。尽管可以大学毕业,但是很慢很难,其间免不了留级复读、重修补考。
猪牛羊可以成佛,这种观点放到现在纯属老生常谈,一点儿都不新鲜。但在早先的时代,这却堪称佛门辩论最激进的思想之一。
现在的常识,也许正是当年的异端。
佛性,这在印度佛教里是小问题,但在中国佛教里是个大问题。简单说,佛性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能否成佛的慧根。佛教里有“一阐提”的概念,说这种人是断了慧根,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成佛的。但是,晋代的竺道生精研《涅槃经》发现经文里明明写着“众生都可以成佛”,于是他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他这个异端邪说立刻触怒了佛教界,将他双开并赶出僧团,后来竺道生辗转落脚在苏州虎丘,仍然固执己见、拒不低头。传说他向虎丘的石头说法,说到一阐提也能成佛的时候,连石头都忍不住点头称赞,这便留下“顽石点头”的掌故。后来《涅槃经》出了更为完整的译本,大家看到经文上白纸黑字写着一阐提可以成佛,竺道生也就因此恢复名誉,从异端份子变回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了。
一阐提可以成佛,这个争议暂且告一段落。但没过多久,问题又来了,既然一阐提都能成佛,那花草树木有没有佛性?真菌细菌有没有佛性?倘若再进一步,砖石瓦砾有没有佛性?现在当真要拿这种问题去问佛教徒,估计会被人家乱棍打出,说你戏弄佛门,妄造口业。但是,古人对信仰的追求却是非常认真的,正儿八经把这个问题当做理论来辨析。比如唐朝的高僧们就辩论得不亦乐乎,植物有佛性已经不足为奇了,而砖石瓦砾有佛性的说法后来也真的成为唐宋佛教的一个流行观念。有个著名的话头就叫“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苏轼有个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见《赠东林总长老》),说的就是高山流水也有佛性。“广长舌”和“清净身”都是佛的体貌特征(后面还会细讲),据说有广长舌的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实可信的——这个“据说”可不是道听途说噢,是《大智度论》说的,作者龙树菩萨,译者鸠摩罗什,是一部响当当的经典。
话说回来,须菩提说这两句实际是要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在玄奘的译本里,他没有用“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提法,而是换成“诸有”。别看只是换了个词,涵义范围比先前远远扩大。紧接着,是个生人勿近的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估计不少读者会被这个词吓住,然后心里默默滑过另一个词:“WTF?!”。简单说,“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上而正”;“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有的书籍里也译作“佛智”。鸠摩罗什这么翻自然有他的考量,而玄奘难得在这里用了个亲民点儿的词——“发趣菩萨乘者”,这就很直白了,“想当菩萨的学员们”。
不得不吐槽一下,海量的佛教术语,外加满坑满谷的解读注释,有时候真是学佛的一大障碍。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佛教”不单单是宗教,更不是跳大神的巫蛊之术,而是“佛陀的教育(或教化)”,也算学说吧;继而佛经就可以理解为教科书。那么,要研习某个学科,教科书就是必读书目了——只不过佛陀的教科书有时候还真不那么容易读懂……
说回来,既然有学员已经立志要当菩萨,那么应该如何坚定这个决心(应云何住)?如何抵制不良诱惑(云何降服其心)?玄奘更务实,还多提了一条,如何取得学位(云何修行)?用这两天时髦的提法就是:怎样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夺取更大胜利?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就回答到:“好呀!好呀!须菩提!就像你所说,如来说的般若是护念诸位觉悟的有情,也是付嘱诸位觉悟的有情。你今天既然聊起这事儿,我就给你科普一下。好心的男子、好心的女人,立志要当菩萨,就应该像这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必须的!世上最尊敬的人!早就想听您聊了!”
啊,总算写完了,真是累啊,不知各位读得还顺畅么?有点小疲惫的是,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没涉及实质内容,师徒俩才刚开了个头呐~随后诸位会看到此问题解压缩后还要大战三百合。毕竟后来事体若何,咱们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