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每天写1000字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我的拯救者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138人  林何凤

陈浪老师说,大家都知道受害者模式是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任,因为童年伤痛和缺失,卡在对内在小孩的认同,一直想找理想的父母填洞(父母不行,找伴侣填,伴侣不行,找孩子填)。

其实,拯救者也只是表面撑着而已,拯救者模式-表面上得不到我不要了-表现为独立强大,用为别人负责盖住脆弱-但内在小孩依然在那里沒长大-所以暗地里要改造对方成为理想的父母-傲慢的索取。

拯救者和受害者很容易纠缠在一起,开始基于彼此填洞的幻相似乎很甜蜜(世面上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基本如些),但经不起真实生活的检验,当爱过恨过痛过后,幻想破灭,每个人才不得不去面对自已的伤痡,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在人格层面我们受困于分离之痛,无论拯救者模式还是受害者模式,都在找东西来填洞(对抗内在的空虚),只有临在连接本体,连接源头(那是我们真正的父母,我们都是神的孩子),疗愈伤痛,超越分离,体验合一,体验爱。

我的拯救者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而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自我功能去应对环境所产生的的刺激并产生相对的反应。虽然他思维功能很弱,但是他的感知功能并不差。他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父母,此时此刻因为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什么情绪。如果父母长期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就可以准确识别父母的情绪。

拥有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长期接受父母情绪的孩子,就不太有机会去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受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生自己认为合适的反应。

也就是说,小孩子的喜怒哀乐,不是他自己对环境的真实反应。他的经验全是父母的感觉,他丧失了自己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生活,所产生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经验。

没有自己独立的情绪,只能去顺从别人的情绪。

我的拯救者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我发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拯救者。我对小孩子特别敏感,看到他们不能被很好地照顾,就想要去干预,(因此十分热衷于家庭教育方式讲座和咨询)。就算是和成年人打交道,我也总看到别人的弱点,总是想要去施以援手。

问题是,我也曾经是弱小的小孩子,弱小的生命。怎么变成了拯救者?顺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大概梳理了一下。

应该说,我的父母都是拯救者。爸爸是九型人格中的一号,从来就认为自己没有做错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一件事可以让他完全满意。因此,我一直努力做到完美来让父亲认可。妈妈是九型人格中的五号,对知识十分执着,我从小会觉得自己比较傻,可能是我妈妈总批评的缘故。我也努力把自己撑成一个学霸,不过十分不易。

我有两个妹妹,幼年时,时常需要照顾她们。大妹妹比我小两岁,我印象中她也是独立坚强的,不需要我的照顾。而小妹则比我小了足足七岁,我一放学就要照顾她,而且因为比较擅长照顾小妹获得了爸爸妈妈的赞扬。

记得放暑假,家里就经常是我们姐妹三个在家。大妹和小妹都归我管。她俩发生矛盾时,我更多地偏袒小妹,小妹也和我是一伙儿的,感觉她十分需要我,离开我就活不了或者活不好,这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是很有分量的人。

我的拯救者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本来在幼年时期被父母忽略的伤,在有了小妹妹之后,因为自己的独立强大,保护弱小而得到了补偿。开始发展出为了被依靠而变得更加强大的力量,一天天走向拯救者模式。

在我的拯救之下,小妹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因而大事小事都需要找我拿主意,更让我感觉到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为了满足这份重要性,有时放弃自己的需要,放弃自己的生活也在所不惜。

到了找对象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就找了一个听话的六号,(虽然后来发现是个反六,但总体而言,他还是听我的话的)。在婚姻中,我也是拯救者,把爱人照顾成了孩子,为了婆家的需要放弃自己。

等到有了孩子,拯救者模式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我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儿子最终还是觉得没有爱。模式里,其实满足的都是自己,演出的都是关于自己的独角戏,与他人无关。

职业选择方面,其实也是满足了我的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咨询师,都是高高在上,我行你不行的模式在作祟。

拯救者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换来的是别人的配合、听话,满足自己的全能幻想。

我的拯救者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是模式就有到头的时候。一对一的感情破产,人家宁愿找一个处处不如你的人,也再也不要受你的控制,因为你的强大剥夺了别人被尊重的体验。一旦有人尊重,仰视,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看似替别人负责的背后,是不强大就没人爱我的恐惧。

不能面对自己的脆弱和无助的时刻,是自己在造神。

原来以为,我是神就会获得爱。现在看到,我不是神,也有人爱。我真实表达自己的脆弱和无助,才有可能获得疗愈,真正强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