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精读《论语》读书

精读《论语》之13:信近于义

2019-03-15  本文已影响130人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精读《论语》之13:信近于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第一》

      大意:

      有子说:“与人相约定,要近于义理,才能如约地实践。对人恭敬,要近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也可以当做效法的对象。”

      几位大师的解读:

      朱熹

      朱熹《论语集注》----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钱穆

      钱穆《论语新解》----言可复也:与人有约而求能信,当求所约之近于义,俾可践守。复,反复,即践守所言义。 远耻辱也:恭敬亦须合礼,否则易近于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犹依。宗,犹主。谓所依不失为可亲之人,则缓急可待,亦可亲为宗主。或说:因,姻之省文。宗者,亲之若同宗。外亲无异于一本之亲。今按前解通说.后解专指,今从前解。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白话试译--有子说:.与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 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何宴

      何晏《论语注疏》----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刘宝楠

      刘宝楠《论语正义》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言必信,行必果,谓不度于义,而但守小忠小信之节也……义所在,则言必信,行必果;义所不在,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杨伯峻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於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个人理解:

    有子这段学习感言,其实就是完全继承领悟了孔子在与人交往中对于“守信守约、礼节有度、如何依靠亲近的人”一种具体感悟。

    针对什么样的言行,我们应该要遵守信用?

    针对什么样的礼节才不会自取欺辱?

    针对什么样的人该亲近?

    回到生活中,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思考!

    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事?有子的感悟值得我们深思借鉴,言必行行必果,是做人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慎重于言,一定要深思熟虑,不可以随便答应,轻诺必寡信,同时与人交往也要质朴无华,不可以过度亲热礼貌,要保持适度的礼节,否则就会给人感觉有点讨好别人,就会自取欺辱!要亲近该亲近的人,因为只有亲近的人才是可以依靠的,否则,连一个亲近的人都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是孤家寡人了吗?

      总而言之,这句话给予我们为人处事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第一、言必行行必果;

    第二、恭近于礼;

    第三、不失其亲;

余超林精读《论语》之13:信近于义

2019-3-14于上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