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思教育

贵族与巨婴

2018-03-25  本文已影响10人  寻找一粒稻谷

贵族与巨婴

——教育的目标与现实如何一致

贵族,根据维基百科,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特指,最早的贵族起源于欧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贵族不仅意味着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一种我们称之为“贵族精神”的东西。贵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贵族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

贵族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巨婴,如字面上的意思而言,意为巨大的婴儿,即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词语从所谓的巨婴心理得来。巨婴心理,即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又称全能幻想),指婴儿们由于哭闹时常常能得到愿望的满足因此产生自己无所不能或有超能力的幻想,但是成年人的全能自恋非常有杀伤力,这可能导致一个人将其他人和万物都当做自己的棋子来对待,而不能将对方视为生灵。普遍表现为缺少规则意识,缺少责任担当,把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关怀当做理所应当,简单而言,就是全世界都得为我让路。

无可否认,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国际教育,其初衷,无非是为了给予孩子相应的良好条件,包括:教育、环境、理念、能力等等,用家长的话,一语以蔽之:有了钱,希望孩子能以后更好一些。而这个更好,应该绝不仅仅只是有更多的钱。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理想目的。而真正的贵族是怎样的?如前所述。它不仅意味着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特别是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所面临的家长交过来的孩子,是怎样的?恰恰相反,不但不是贵族,反而是潜在的“巨婴”!他们严重的缺少了应有的尊重、敬畏、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当然,由于毕竟处于未成年阶段,这些孩子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塑造和改变。但这种改变,首先需要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他们成为潜在的“巨婴”的原因。巨婴的形成,和其一直以来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就是被呵护、关爱的过多,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却从来不承担责任,不面对后果。通过孩童式的“发泄”、“撒娇”、“哭闹”就能令家长围着自己团团转,进而帮助自己解决一切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思路,即通过自己蛮不讲理的方式,或者逃避、甚至威胁的方式,就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进而,对除家长以外的其他人也采取此类方式,以为可以通过这类方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因此,对于此类学生的教育,如果依然指望通过学校教育、通过文化科目的学习,就能让孩子改头换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缺的不是学校教育,更不是学校里的文化科目的学习,而是正确的三观,以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错误,生活中责任和担当意识的缺失,对规则的遵守理念的缺失,对包括亲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包括人之外的动植物)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改变?谁去改变?家校联手,是一个说起来容易的概念。学校的老师固然会担当起责任,我们无法否认,这个社会中,教师群体里的害群之马不在少数,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绝大多数教师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在用自己的热忱和责任面对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老师也特别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起码能够快乐的畅享人生。但是,有了老师,就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5+2=0的模式,在教育界有着比较普遍的感受。也就是5天在学校,2天回家,造成的教育结果,一切为零。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学生在校时,由于规则的约束,以及群体的影响,并伴随必要的惩戒措施,学生毕竟还是有“畏惧”之心,也能表现得比在家里好很多。但一旦回家,固有的套路便发挥作用,家长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套路,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往的老路前行,其结果只能是把孩子在学校建立起来的良性的苗头扼杀。这种不讲理性的纯粹出于感性的“爱”的付出,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是“以爱之名毁人不倦”。这是一个痛心的事实,这也是一个诡异的怪圈!父母求助着老师,老师教育着学生,学生则用自己的方式与父母和老师两面抗争。而同时,父母又破坏着学校教育的成果,加深、最起码是延续着孩子的恶习,帮助孩子,抵制着老师对孩子恶习的改造。并非有意为之,而事实恰恰如此。

不得不说,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就是老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的监护人,相对于学生,可能更需要教育和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应该是从思维理念到具体行动的全方位的改善和刷新。

思维理念方面,首先明确的,依然是动机和目的。我们的父母送孩子来就读国际教育,究竟是要培养一个怎样的人?你的目的,初心,是否一如既往的在坚持,从未改变?所谓不忘初心,便是指这个意思!

其次,我们在日常的行动中,是否在坚持、贯彻、落实这个目的、这个初心?不忘初心,不是记着,而什么都不干。要想得到始终,唯有具体的行动。而这个行动,也不是口头教育,甚至唠叨。口头教育,或者说讲大道理,是教育的一种,但是教育中最浅显、最容易、效果也最弱的一种,当然,这里不包括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抚慰。而如果讲大道理,甚至演化成了没完没了的唠叨,那已经不是教育,那是激化逆反心理的有力武器。是一种造成教育负面影响的主要方式。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身体力行,少说多做。在陪伴孩子游戏、或者阅读、或者运动、或者家务中,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去发现、了解孩子的真实的一面。并将他的行动导致的后果真实的呈现在他面前(除人身安全),让他去承担,并反思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用规则的力量,用后果的呈现,用实际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阅读……来培养孩子高贵的灵魂,哪怕是起码的担当和责任。

我们常常以为“读好你的书”就行,真的行吗?事实证明,它真的不行。不但不行,而且不行的离谱。当孩子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体验和经历,在生活中没有学会尊重、敬畏、责任和担当,我们无法相信,孩子唯独能对学习(而事实是,这种通常所说的学习已经被严重的缩小成学校里的学习)感兴趣,并承担责任。

我们常常以为“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为什么这样”,真的是孩子的错吗?仔细思考,它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父母在不断的犯错,我们在孩子那张原本应该清白的纸上,留下的痕迹,并不美好。当我们将这一张白纸,按照自己的意愿,不管对错,不管这张纸是否允许我们如何书写,而随意的涂鸦时,它已经注定了最终呈现出来的图画,一定是面目全非。当你一方面在毫不考虑你的教育行为导致的后果,一方面却又在埋怨孩子如此不懂事的时候,你是否反思过,你究竟犯了多大的错误,并将这种后果在不断的扩大,以致积重难返,令自己的孩子也深处失败、逃避、迷茫的深渊无法自拔?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惜父母难清醒!!!一声叹息!!!

于2018年2月1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