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抛妻弃子,卖友求荣的海明威,我却恨不起来

2021-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羊

01

整个巴黎属于我——这句话出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他回忆青年时的写作经历,在咖啡馆中见到一个美人:

我见到了你,美人儿,不管你是在等谁,也不管我今后再不会见到你,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

这句话说出了海明威的雄心壮志。整个巴黎属于我,也成了他传记的书名。

《整个巴黎属于我》记录了海明威从21岁到27岁的经历。他在一片最神奇的地方,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人生,从默默无闻,饥餐困顿,到万众瞩目,名满天下。

这条荣光之路,海明威走得并不光荣。处处是针锋相对,为了名利倒戈相向,与恩人反目成仇......但不乏珍贵之物,对文字的赤诚,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硬汉海明威。还有粗粝,甚至卑鄙的海明威。与我们理想中的他相差甚远,但是真实的。

02

海明威后来在巴黎所发生的一切——追根溯源,得回到舍伍德·安德森为他写推荐信,并建议他去巴黎的时候。

舍伍德·安德森是著名作家,很看好海明威,觉得他并非池中之物。他鼓励热衷创作的人应该去大西洋彼岸,把钱换成法郎。海明威听从了他的建议。安德森写了一封介绍信,把海明威介绍给巴黎的文学名流,并为他在巴黎订好酒店。

安德森欣赏海明威,为他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他相信海明威是颗文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海明威是如何回报他的呢?

安德森的新作品《暗笑》大卖几万册。海明威或是出于嫉妒,或是看不惯他的文风,用嘲讽的姿态写了一部抨击《暗笑》的小说,就是《春潮》。

海明威认为这部讽刺作品写得极佳,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美国人同样能写出优秀的讽刺作品。他强烈要求出版社出版《春潮》。但出版社不愿因为海明威,而坏了自己名下最火热的作家。

后来海明威另外找到出版社,前提就是必须先出版《春潮》,才有资格出版《太阳照常升起》。

安德森读到《春潮》时,诧异和失望可想而知。

“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并不是这样的。一定是巴黎文学界的生活改变了你。”

海明威对此不以为意。他仍旧认为《暗笑》写得“又蠢又做作”。后面海明威和安德森见面,两人去酒吧喝了一杯。海明威喝干啤酒,便大步离开。从此不相往来。

后来海明威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奠定了他美国优秀文体作家的地位。他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虽然他反感这个标签,但这让他立于声誉与争议的顶端。

那么《太阳照常升起》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源于潘普洛纳的一次旅行。出行的人有出版商,作家,貌美的女人,醉酒的男人,和海明威以及他的妻子。

他们在这趟旅程中花天酒地,加入狂欢节,为了女人争风吃醋。一行人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旅程中的每天都充满紧张和冲突。

旅程结束后,这趟行程成了海明威创作《太阳照常升起》的素材。他把所有的朋友全部写进书中,他们荒唐的举止,放纵的欲望,以及种种卑劣可笑之处,统统写进书中。末了,替人物换个名字。

海明威为自己造势,说这是一本好得不得了的书。

《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满城风雨。所有人都在说海明威的天才,独具一格的叙述方式,简洁有力的文体。大众想了解他更多。好,那就把参战的照片都给出版社,还有自己过往的经历。让这风雨来得更汹涌猛烈些吧。

参与潘普洛纳之行的朋友,对于自己“人生轨迹”的改变尚不知情。他们翻开书,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可笑,可鄙的角色。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在海明威眼中怎么成了这样的人?

书籍热度仍在上升。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为朋友们塑造的身份,此后将缠绕他们一生。他们走在街上,会被问及书中之事是否真实?别人会拿书中的名字来称呼他们。他们将永远生活在《太阳照常升起》的阴影之下。

海明威功成名就之际,抛弃了糟糠之妻哈德莉。

以前海明威靠哈德莉的信托基金生活,哈德莉给他温暖,给他关怀,给他爱,给他自己所能给的一切。海明威羽翼未丰,乖乖地,感恩并接受一切。

如今不一样。更大的舞台在等着他,他的翅膀丰满了起来,转眼便能翱翔天际。而哈德莉,无法再给予他什么庇护了。有人能给出比哈德莉更多,更好的东西。

与哈德莉离婚后,海明威便和富家女宝琳生活在了一起。

这些事放到现在的舆论环境中来讲,就是恩将仇报,卖友求荣,抛妻弃子。任何一条,足以让上午还光芒四射的明星,到下午就黯淡无光,跌入尘埃。

在当时,同样有许多人鄙夷海明威。但声音都在对他作品的赞誉中淹没。而那些朋友,大都老死不相往来。海明威要的是“战斗胜利”,别人的“死活”他也不太在意。

03

在人品方面,我相信许多人都自诩能比海明威做得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呢?甚至不遗余力地推崇他?

这离不开海明威的个人魅力。

海明威善于交际,天资聪明,英俊魁梧,而且意志坚定。无论怎么样,你第一眼都会被这样一个年轻人吸引。

让人吃惊的是,四肢发达的他,头脑也如此发达。写出来的文字简洁有力,而又心思细腻。

许多人第一次见面就会和海明威掏心窝子,努力地想给这个年轻人一点帮助。安德森如此,毕奇如此,斯泰因如此,菲茨杰拉德亦如此......

在海明威最困难的时期,他甚至需要向理发师借1000法郎,半夜跑去卢森堡广场逮鸽子吃。即便如此,他每天仍旧潜心创作。出去一趟,骗妻子有人请自己吃饭,然后饥肠辘辘地在家继续创作。

如果有人来搭讪,打断他的写作,得到的回答是,“你这狗娘养的傻瓜,滚回臭狗窝里去,来这里做什么!”

他可以回到报社,继续做记者,过上相对好一点的生活。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创作,他是如此笃定。

这份笃定创作出他的第一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

书中有许多主流文化不允许的句子和词汇。编辑建议他修改,否则难以出版,也影响营销。

海明威对于句子和用词的修改,说“我从来没有只为了修饰的需要而使用(bitch)这个词,从来都是在绝对必要的时候才用。我相信它出现的几处都是必要的。”

对于海明威认为必要的地方,他坚决不作修改。

对方是一家业内知名度极高的出版社,他们稿酬丰富,懂得宣传。可海明威自认《太阳照常升起》是极好的作品,它不应该“低人一等”,处处委曲求全。

海明威让编辑认识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不会为了制造轰动而牺牲原则的。”用这句话来评判海明威有失偏颇。但于文字而言,海明威名副其实。

为了文学,为了艺术,海明威付出了一切,同样牺牲了一切。这或许是人们很难厌恶他的原因。

03

我忍不住想伟大作家与伟大人格之间的关系。

多少作家呕心沥血,写出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作品。然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放浪形骸,粗鄙可憎。海明威是如此,卢梭是如此,包括狄更斯和福楼拜等等,在人格上都很难说有过人之处。

我们听说“学艺先做人,德厚艺才高。”然而这些大作家都给我们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也许他们同样向往着笔下的世界和刻画出的生活。文字是他们表达这一切的工具。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共鸣,或是引起了我们更高尚的追求,以及对精神和世界的探索。于是那些作品留下,我们称它们伟大。

伟大作家与伟大人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亦是与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道德,亦非文学作品的中心主旨。

如果你吃到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去好好品尝,不用问厨师长的人品是否端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