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心态的金玉良言
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人们的名、利、情困惑一般并不容易达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极限程度,往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细微状态,被一些琐事影响心态。如果能记住下面几句话,每当心情郁闷、情感纠结时用来排解一下,或许会可以有所收益。
自我悦纳,自信人生。悦是高兴,愉快;纳是容纳,接受。自我悦纳,就是能够很高兴、很快乐地接受并欣赏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接受、不会欣赏,还能指望别人乃至社会的接受和欣赏吗?其实,每个人都是最棒的。这并不是仅仅用于鼓励的“忽悠”,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每个人不仅有独特的容貌,也有独特的性格,还有独特的短板和缺点,更有独特的长处和优点。自我悦纳,包括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和完善自己3个方面。有些人缺乏自信,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做到自我悦纳。一个男人不自信,就无法自立于世;而一个女人不自信,就无法展现自己的魅力。只有“会当击水三千里”,才能“自信人生二百年。”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孟子曾经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的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少,即使善良的本性有所遗失,也会遗失得很少;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即使善良的本性还有所存留,也不会剩下很多。寡欲可以养心,多存善念也可以养心,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做起事来的时候,就忘了这个法则。20世纪初震惊中外的沈阳“慕马”贪腐大案的主角——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穷奢极欲,被判死缓,结果还没到两年的缓刑期满,就因癌死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语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其字面含义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获得一些钱财、物品就狂喜不止,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失意、不顺而悲伤不已。钱财本是身外之物,为钱财而欢喜不会长久,再说喜大也伤身;一己一时之不顺,放在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大平台上一看,也不过是小事一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告诫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成功与失败,都要有恒定淡然的心态,千万不可陷于自我陶醉或悲痛忧伤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当今时代,不仅仅是经济界欲望沸腾、物欲横流,连一些与经济工作不搭界的行业,比如官场、军界、科技界、医疗界、教育界也都在被物欲浊流荡涤着。这些,都是“可欲”(放纵欲望)、“不知足”的恶果。我们姑且不论其社会危害,就是那些违法乱纪的犯罪份子自身的心态也不可能安宁,身心也不可能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可能获得永远的心安理得。
容人容事,宠辱不惊。北宋欧阳修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承庆在唐太宗时代曾任考功员外郎,是吏部专门负责考察官员的职位。有一次他为了全面考核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便以其有一次运粮途中翻船使官粮受损为由而给他“中下”等级的鉴定。这名官员没做任何申辩就接受了,而且毫无愠色,依旧谈笑自若。卢承庆极其欣赏他的态度,并考虑其翻船损粮也有力不能及的因素,便改鉴定结论为“中中”级别。可这名官员听了之后,并没有喜出望外,得意忘形。“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卢承庆为了表彰其宠辱不惊的品行,又将鉴定结论改为“中上”级别。卢承庆本人的一生也是三起三落,多有坎坷,最后在金紫光禄大夫职位上退休。临终之时,他告诫子女说:“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一》)他的意思是说,死和生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就像有早晨就一定还得有黄昏一样。我死了,就用平常的衣服给我装敛,月底、月初不要杀牲祭奠,下葬不用占卜吉日,棺材一层就够了,陪葬的器具只用陶器、漆器皿即可,坟头更不用太高,碑文和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和生卒年月就行。卢承庆的情怀,就是在当今时代也属高风亮节,更何况是在1500年前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做到受宠受辱都不动声色的前提,是要能够容人、容事;而要做到容人、容事,又是以对人生世事的参透、彻悟为前提的。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据说古代有一个住在边塞附近的老翁,家里的马跑到胡人那边,亲友邻居都来安慰他。塞翁对大家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塞翁的马竟然带着胡人的骏马跑回来了,大家又来祝贺。塞翁又对来祝贺人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家里多了好马,塞翁的儿子又喜欢骑胡人的好马,结果是有一次竟坠马摔断了大腿。人们再来安慰老翁,他又对大家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攻入边塞,青壮年男丁都拿起弓箭去迎战,住在边塞附近的人死了九成。他儿子因为跛腿的缘故没去参战,父子俩的性命得以保全。这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典故。人们熟悉这个典故,但能够真正做到以此来调整心态、保护健康的人并不多。其实,人生遇到的每一件事究竟是祸是福并不是确定的,有些事情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能深谙“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也就很容易做到淡泊名利、容人容事、宠辱不惊了。
世界对我关闭一扇窗时,必会为我打开一道门。有人说这是《圣经》里面神的话,也有人说这是海伦·凯勒的话。不管是谁说的,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是极其深刻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是相同道理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常言所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更是这一哲理的通俗表达。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经历坎坷、遇到挫折。毛泽东曾经说过:“往往在敌人十分起劲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但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形,我们面临的失败,是危机,需要放弃。有些人看不到危机就是转机的前奏,陷于失败的打击不能自拔,陷于危机的纠结不能自解,或郁闷成疾,或走上绝路。正确的做法是,要庆幸那扇窗子被关闭了,免得我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要紧的是须赶紧去找那道门,然后开始我们的新事业。门比窗子的可通过面积更大,而且那道门也一定是存在着的,而且可能还不只是一道。
一切都会过去,我们正在老去,我们终会逝去。这是浩瀚宇宙、大千世界的最根本法则。不论我们今天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它都会过去。即使是今天被称之为新闻的大事件,用不了多久也都会变成历史,何况平民百姓自身、自家尚不能称之为新闻的事情。
哪怕是我们今天爱得山盟海誓、地动山摇,那也会成为过去;
哪怕是今天亲人逝去,令我们痛不欲生,那也会成为过去;
哪怕是今天我们升了官或者发了财,那还是会成为过去。
既然都会过去,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呢?
况且,不论我们是否能够主动地放下,眼前的一切也都必将成为过去。还有,我们也一定会老去。不管我们今天多么年轻,或者如花似玉,或者风流倜傥,也不论我们今天多么能干,还不要说我们今天的身体有多么的强健。这些都会过去,因为我们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老。在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核桃脸”、“鬓染霜”的阶段。我们更需清醒地正视人生终将结束的铁定规律。如果今天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还有什么事情非要纠结、郁闷不可呢?如果不是最后一天,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我们的健康、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尽情地享受这美妙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