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 迎年·过年·拜年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我来说,年近,乡愁更像是家乡的那一抹年味,时间越久,那抹年味越挥之不去。出门在外,不管到了哪座城市,多久,虽然入乡随俗,但家乡的味道,始终让我怀念。味道,串联着记忆,那种思乡的感觉,也只有真正背井离乡才能触摸得到。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一辈的人都是这么说。腊八一过,家家开始杀年猪、买新衣、置办各种年货,于是就有了年味。对于归来的游子来说这不仅仅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如果再具体一点,年味定那是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浓浓的腊味远远飘去,是人人的脸上欢乐常常挂起。
年|网图侵删年是我们有史以来最为传统且隆重的节日,每年,那一抹年味都要从腊月延续到元宵,充满整个春运。
腊月开始,我们称之为迎年。迎年,迎的是新年。在新年到来之际,最重要的就是备年货了。
而在我的家乡,最具有年味的年货是“腊味”,腊味以腊月而制而得名。腊味最具为代表性的是腊鸭,然后是腊鱼、腊肉、腊肠。每年家里从上半年就开始自养鸭子,半年以上的鸭子刚好成年,是最为肥硕的时候,也是做腊鸭的最佳时期。每年腊八一过,母亲就开始忙活腊味,宰杀、腌制、晾晒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因为腊味的腊制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每年都得提前半个月准备,这也应验了没有腊味就没有年味的说法。
腊鸭|网图侵删腊味准备好了,接下来的是准备年初一早餐的主食——黄元米粿。家乡的习俗是:新年第一餐不能沾荤,所以第一餐必须是素食,也就有了黄元米粿的存在。黄元米粿和糍粑很像,软软的,糯糯的,米香味十足。不一样的是制作黄元米粿需要力气,需要人多。人多了就热闹,热闹了也就有了年的味道。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是最积极的,因为父亲爱吃,也因为父亲好热闹。
提前浸泡了一天的糯米撒上碱水上锅一蒸,糯米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父亲也将石臼和打黄元米粿的木棍洗净,然后开始招呼叔叔伯伯过来打黄元米粿。小时候只觉得打黄元米粿的过程很好玩,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大大的石臼,每人一个长长的棍子,一边转着圈,一边交换这手中的木棍。现在长大了才知道,这不仅是制作一道“年味”的过程,也是祖辈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只有人多了,团圆了,才能打出黄元米粿,才能迎来新年。
黄元米粿|网图侵删迎年,迎的是新气象,除了吃少不了的是以旧换新。在新年临近的最后一个星期,是准备新衣服和大扫除的时刻。小时候盼望新衣的兴奋不亚于大年三十的红包,新衣一到,反复试穿,恨不得立马过年。虽然这个传统一直都有在延续,但是越长大对新衣就越没有了执念,更多的是想给家人准备这份快乐,就像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准备一样。
然后就是大扫除,往年,大扫除是我和哥嫂的头等大事,不仅要从里到外的打扫,还得从高到低的打扫。把角角落落积攒了一年的灰尘和旧物清除出来、洗净、晾干、换新,虽然过程劳累繁琐,但这也寓意着把家里一年来的烦恼事,倒霉事一扫而尽。等这一切准备就绪了,也就迎来了年。
过年,过的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我们称之为“年”。似乎腊月一整个月都为了这一天而忙碌。置办完了年味,除去了一年的烦恼,才终于迎来了“年”。
贴春联|网图侵删大年三十过的是年,过得也是团圆。早早的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红灯笼,鲜红的颜色充满了喜庆的味道,似乎给年味又增添了一份浓烈。这一天午饭一过,母亲就在厨房忙着年夜饭,父亲忙着拜神祈福,孩子们忙着梳洗换上新衣服。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在鞭炮的余声中一家人就开始庆团圆,吃年夜饭。这不仅是在外归来游子的期待,也是一家人的期待。
年夜饭一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派红包,伴随着灿烂的烟火,长辈将一个个红包派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嘴里说着祝福的话,长辈们脸上扬着幸福的笑容。一个个红包里装的不仅是晚辈对长辈新一年里最真挚的祝福,也是新一年里长辈对晚辈最美好的期许
年夜饭|网图侵删“年”在一串串爆竹声中将至,也在一朵朵烟花中悄悄来临。热闹不仅迎来了年,也迎来春晚。春晚的开始是举国欢庆的时刻,那一刻整个华夏都过着同一个年,磕着同一捧瓜子,聊着同一个家常,唱着同一首“难忘今宵”。我们一起细数着倒计时,跨过零点,那一刻我们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
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新的一年从拜年开始。拜完天地,祭过祖先,便是寄予长辈美好的祝福,这个过程称之为拜年。拜年离不开的还是“年味”,吃腻了大鱼大肉,腊味就成了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亲朋好友一边互道着祝福语,一边品尝着年味,这也便是拜年的乐趣。
正月初一结束了,春节过完了,但是,年还没有过完。年从团圆开始,也从团圆结束,吃过正月十五的元宵才算过完整个年。而远行的游子也带着浓浓的年味开始盼望新的一年,就这样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