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年人的心理学中,谈谈《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

2024-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灵的旅途

《长安三万里》的影院里,还依稀记得孩子们的欢笑,以及家长们的默不作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也有一种默默流泪的冲动。

这部电影很好,许多的角度都可以连字成句,连句成文。今天在读这本书时,又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场景。因此,也想来粗略地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01

如果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李白好比是一个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杜甫高比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来自生活的压力和焦虑,让中年时期的人们难免有一些悲观和落寞;高适好比一个人的晚年,人生多了许多的阅历和看破,也更加的睿智了许多,从而变得比青年时的自己更加的乐观了。

02

如果把他们带到现实世界中来,李白是我们向往的梦想,诗和远方肩上背,家庭责任抛一边,吟诗作画。“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又怎不是人人都向往的梦想呢?

而杜甫却更像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失意和落魄时常有;

再看高适,目标明确。既有现实中你我的影子,国恨家仇、责任包袱、理想抱负,哪一点现实中的你我不曾有过呢?高适舍弃李白的把酒言欢,靠着自己的毅力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最终把握时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对于我自己,也比较认可高适,现实中也希望自己成为高适。靠自己的实力和现有的条件,再经历了无数落寞后,一步步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03

然而,我们发现,走着走着自己放弃了“李白”,最终也很难成为“高适”,慢慢的都变成了“杜甫”,这便是现实的生活。

李白因为有无人能及的才华和豁达的心态,既是晚年落魄,也落得好声望。

高适虽到晚年才实现目标,取得成果,但也算有个不错的晚年了。

杜甫的人生一波三折,生活安定,心中某一处始终不得舒展。

04

李白是否像你的某位朋友,有事便高适,无事谁是高适?高适看到了李白的神经大条,也明白了朋友的意义。所以他懂得了做自己。

李白好似清楚他在高适心中的分量,每每都去找他。他是对的,高适最后还是救了他。

就连李白的妻子都看懂了李白,何况旁人呢?只是还念旧情吧!人们欣赏他的才情,却未必欣赏他的品行。

现实中,即使才华再好,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也很难被人接受。可能我的解说太过于自己,个人观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