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柔软,人间清欢——读《以清 以淡 以柔软 应万变》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7331/c23e3672c6ca82f2.jpg)
一看到“清欢”二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林清玄老师。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阅历才能得以清欢。仿佛是一种向往而又遥不可及的境界。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真心觉得林清玄老师的状态便是清欢了。
整本书由许多个小故事汇集而成,每个故事都能读到作者从日常生活中诸多小细节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他的笔下我们能读出日常生活的清净,与人相处的柔软和人生境界的清欢。
我是非常喜欢林老师的文字的,细腻柔和富有禅意。整本书读完之后心情会不由地空灵,林老师是信佛的,或许正是这种谦卑平和的心态写出的东西才自然得流露着感恩与慈悲。他的笔下没有抱怨只有美好;他眼中没有嘈杂而只有宁静。
其实书中每个小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但是最抨击我的内心的有两篇:
一是《送一轮明月给他》,说的是我们可能都听过的故事,一位禅师趁月色回家的时候,遇到小偷光顾,他知道他的家中没有供小偷拿走的东西,于是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等着小偷出来给他,以避免他空手而归。小偷拿走了禅师的衣服,禅师对着头上的明月感叹: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第二天禅师醒来看到房外叠得整齐的衣服,欣慰地笑道:我终于送给他了明月!
故事本身的感人我不再赘述,此刻我想表达的是林老师陈述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情感需要表达,但是很容易忽略一些情感的流露,表达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说出来就可以了,但是流露往往是源于内心,就像故事里的禅师那样,爱万物众生的本能流露。
另一篇是《过眼繁华》,这篇文章读完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忍不住引用林老师的原句:精美的事物只要那种好感觉过了我们的眼,穿过我们的心,我们就算拥有了。就好像满山春天的繁华或秋日的枫红,我们看了,收藏在心里,就已经是我们的了。
这让我对拥有的概念生出新的定义,在感情上在与家人的相处上,我们往往因为对方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而赋予他们我们自己心中至高无上的期待,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就易产生埋怨的情愫,我们不满对方猜不到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质疑他们忽略我们的感受,其实反过来思考,抛开内心对别人期待,而化作每一次被宠爱后的感恩。那么内心自然就会变得柔软,生活不经意的得以清欢。
读完林老师的文字带给我更深刻的感觉便是,写作源于生活。我们不是观察了生活才去写作,而是因为写作而变得更加投入生活。
我们会凝神观望每一朵云,也会屏息聆听每一滴雨;我们会静待一朵花开,也会坐等一只蝶来。由此我更愿意等待,陪伴孩子慢慢地成长,守护父母渐渐地老去。
何谓幸福?幸福即是感受当下的此时此刻。何谓清欢?清欢就是对此情此景的卖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