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心理学导论笔记7——记忆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86人  孟浪之言
心理学导论

三、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学说

(1)记忆的脑机能定位说

记忆与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不同类型的记忆产生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研究支持:

①病人的大脑左半球言语运动中枢受损伤不仅会导致失语症,而且会使语言记忆受到损伤。

②大脑右半脑额叶受到损伤,只会导致形象记忆的困难,而不影响言语记忆。

这两个例子,证明了脑功能定位说的合理性,脑的不同区域对应这不同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导出不同的记忆对应着不同的闹区域,但不仅仅意味着记忆是存在于大脑的不同区域,也可能是因为记忆就是大脑网络的一种功能,因而不同功能的神经网络即对应这不同的记忆。记忆的存在就是大脑的网络连接。因而,不同的记忆与大脑的功能区相对应。记忆的本质则是神经网络的连接和结构的一种表现。

③加拿大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医治严重癫痫患者后认为,记忆与大脑皮层上的额叶和颞叶关系密切。他在给癫痫患者施行开颅手术时发现,当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右侧颞叶时,会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甚至“听”到过去曾听过的歌曲,并能随着“音乐节奏”继续的哼唱出来,这被称为“诱发性回忆”。

这个例子也可以用神经网络的说法进行解释。该患者关于这些歌曲的记忆保存在这个区域的神经网络之中,进行电极刺激的时候,该区域处于兴奋状态,患者,因此注意力集中的这个区域,并形成知觉。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电活动的结果。

④科恩电击抑郁症患者脑的不同区域引起痉挛时也发现,电击患者左脑会损害其言语记忆,但对形象记忆没有影响;电击患者右脑会损害其形象记忆,但对言语记忆影响不大。

⑤苏联心理学家鲁里亚通过研究指出,大脑皮层下组织(透明隔,乳头体)以及部分边缘系统与记忆关系密切。他发现,当丘脑下部组织,以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患者的短时记忆会出现明显障碍,表现为对材料的叙述零散而不连贯,有时还会遗漏有意义的内容。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受损伤也将引起严重的记忆障碍。临床观察表明,切除患者大脑两侧的海马时,患者不能记忆新的材料,新的经验转瞬即忘,但是原来的记忆则还保留着。

第五个例子前文有过引用,第四个例子不赘述。

(2)记忆机能整体均势说

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整合的心理属性,它在脑的各个部分都存在联系,在脑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

研究支持:通过损毁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发现,动物记忆的成绩与受到破坏大脑皮层的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受损害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被损害的群与越大,对记忆学习成绩的影响就越大,记忆丧失越严重。

动物的神经网络较人的神经网络简单的许多,功能定位不如人那么明显,因此这个实验的结果较为明显。对人的时候,由于皮层的发达,功能定位较为明显,因而往往只会破坏一部分的记忆,而其他的记忆有所保留。

(3)多重记忆系统说

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人类记忆存在着五种主要的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1)记忆的突触生长说

记忆的神经生物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

研究支持:澳大利亚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艾克尔斯经过对突触和脑细胞电生理活动的研究发现,刺激持续作用会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例如持续刺激可以使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突触间隙变窄等,这种持久性的突触改变,可使记忆痕迹牢固的存储在大脑中,并导致神经元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使神经系统的突触变得更为丰富。

在一项研究中,把刚出生不久的小白鼠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生活在刺激丰富环境中饲养,另一组生活在刺激贫乏环境中饲养,在那里除了水和食物外别无他物。一段时间后,通过解剖两组白鼠发现,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小白鼠的大脑皮层,由于接受了较多的刺激信息,要比生活在贫乏环境中的小白鼠的大脑皮层更厚且重,说明小白鼠接受刺激信息后会使大脑皮层上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的数量增加,突触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另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在光亮环境中饲养25天的小白鼠的神经元的树突数量,远比饲养在黑暗环境中的小白鼠要多。

以上三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外界刺激会引起脑内神经网络的变化,突触和树突的增多,意味着神经网络的连接更加丰富。也没有研究证明,有哪一块脑的区域的神经网络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记忆内容的不断积累而变得异常复杂,或者异常活跃,真正变得复杂是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而记忆就包含在这些神经网络当中,它是神经网络的一种功能表达。大脑并没有为刻意的为记忆而增加额外的结构,它们仅仅是神经网络的连接产生的刺激之外的额外的神经兴奋。

(2)反响回路说

研究支持:(贾维克和艾斯曼)他们把小白鼠放在一个窄小的平台上,使它总是总想往下跳,而一旦跳下来,就会受到栅极地板的电击,因而被迫返回小平台,经过多次训练后,小白鼠在小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就会明显延长,形成回避反应。这说明它对“电击”形成里记忆。然后,将形成了回避反应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24小时以后使之电痉挛休克以破坏其记忆;另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之后立即使之电痉挛休克。然后,分别把他们放回小平台。结果发现前者仍然存在着回避反应,说明它们对电击形成了长时记忆。

人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重要的过去被稳固的神经网络保留了下来,或者说形成了稳固神经网络的记忆或者认识将会伴随我们一生。语言便是这种神经网络之一,语言和知识的记忆是极其常用的,而且往往习得时间也总是因为过分复杂的其他神经网络而淹没,或者原来就没有在习得时间建立稳固的神经连接。而一些形成了稳固神经网络的事件,只有当相关区域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才有可能被回忆起来,也就是被注意到或者意识到。因此,有些事情我们只有回到发生地点或者看到关联的人或物的时候才能回想起来,否则记忆就将一直沉睡在大脑深处。

这是长时记忆,已经建立稳固的神经网络连接的知觉或者感觉。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记忆机制上或许不同。长时记忆的基础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强化可以形成长时记忆,但长时记忆不可能退化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涉及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短时记忆呢?(这个需要参考其他的资料)但有一点可以猜想,大脑有着一种建立临时连接的机制,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那人的知觉或者许多心理活动甚至生存都变得不可能。长时记忆在人身上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完善变得丰富而容易形成,对于低等动物则难以形成。这也说明了人的行为复杂性的根源。

上述实验,如果是人的话,估计一次就足够建立回避反应了。人对长时记忆建立的机制比及其他动物而言要完善的许多。但不可能所有的刺激或者反应都会形成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必定不如长时记忆稳固,一定会大部分的消失,长时记忆的形成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生存决定的。如果长时记忆的形成不需要时间,那么任何一个事件(还是用事件这个概念,具体定义就伦理学导论的笔记)都会建立起稳固的神经网络,首先大脑无法负担,其次大脑也无法管理,思维势必变得混乱,行为变得怪诞,甚至生存的本能都可能受到威胁。

(3)记忆分子说

人的记忆经验是有神经元内核糖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尤其是通过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相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细微化学结构,它类似于遗传信息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细微结构中。

研究支持:瑞典生物学家海登通过训练小白鼠走钢丝,然后对小白鼠的脑进行解剖后发现,在小白鼠脑内,与平衡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RNA含量显著增加,其组成成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还有研究表明,如果把抑制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到动物脑内,就会使动物的记忆和学习能力明显减退或完全消失。反之,把促进RNA产生的物质注入动物脑内,则能提高动物的记忆和学习能力。给学习过走钢丝的小白鼠注射嘌呤霉素以后,可以消除其与走钢丝的记忆,这是因为注射的药物干扰了RNA的合成蛋白质。(对其他记忆的影响?)

布利斯和莱莫的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某种塑造能力,即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这种强化作用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起强化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长时程增强机制的作用,海马能对新获得的信息进行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加工后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进行长时间的存储。

此外,记忆与激素也具有一定关系。高德发现,如果给刚学习后的动物马上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其记忆效果就会增强。如果通过手术阻碍肾上腺素的分泌,则会对个体的记忆造成破坏。

记忆的建立与人体内环境息息相关。

四、记忆的信息加工

1、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输入、编码方式的特点以及信息存储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过程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阶段或三种记忆类型。

2、感觉记忆

(1)什么是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点是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1秒钟,它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觉形式进行编码,而且其信息容量很大。感觉后象是感觉记忆的例证。感觉登记具有某种选择性,信息能否被登记,既依赖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也依赖人的心理因素。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映象记忆:又称为图像记忆、视觉信息存储、视觉登记,指作用于视觉器官的视觉刺激信息,在视觉通道内,包括视觉感受器及相应的神经通路和中枢上短暂停留的过程。映象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

似乎,现在的研究者把大脑了里的许多现象都划归为了记忆,但这些现象应当具有本质上的不一致,不能将他们同样归属为记忆。视觉残留,这么可以说是记忆呢?或者我们当对记忆下一个定义。用事件的概念对记忆下定义,可以得到,记忆是事件在大脑中的保持。这是这本书对于记忆的定义另一种表述。这个定义没有揭露记忆的本质,显得十分的笼统,包含的现象太过于宽泛。

视觉残留应该人脑的某种机制在起着作用,这种机制与记忆的机制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最好也不应该把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归为一类。

回声记忆

部分报告法:斯柏林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但我觉得他的实验应当增加一个项目,就是像被试展现他们未曾见过的图片,来确定他们是否能够记忆。在书中的介绍里,他的实验使用的都是被试熟知的字母等已经十分稳固而且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网络,这些网络是极容易被唤醒而处于兴奋状态。对于这些图片,与其说是记忆的作用,不如说是这个部分的神经网络被激发而处于兴奋状态,使得被试的表述并没有涉及记忆建立的过程。而是再认的过程。在图片展示的那一刻,由于被试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网络的兴奋状态不会立即消失,而会保留一段时间。但兴奋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也可以对实验出出现的延长时间记忆量下降的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使用被试未曾见过的图片,也就是不曾建立起神经网络连接的图像,被试是否还能回忆起展示时间如此短的内容呢?我们或许可以记住有图片从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但却无法回忆图片的内容,除非内容使我们曾今见过或者熟知的。因此斯柏林的实验还需要改进才能有效证明视觉残留存在并且记忆过程。

(3)感觉记忆的特征

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依据它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的,并以感觉到的刺激信息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为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这为感觉记忆保持高度的效能提供了基本条件。

感觉记忆的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

记忆是对新事件的保持,而不是对已有事件的再认。记忆是一个过程,即把新事件保持在大脑里的过程,而不是对已被保持的事件的再认。比如上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者,把再认做为记忆进行研究。他们称之为感觉记忆,倒不如称为感觉回忆更为妥当。被试对于今天参加了一场测试,并在测试中看被做了某些要求,这些事件才是记忆的内容,还有被要求回忆某些图片,这些才是新的事件。对于展示的图片则是一种再认,他们过去已经对这些图片形成了记忆,今天只不过进行了回忆。只不过这种回忆是不带时间特征的。

3、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感觉记忆中的刺激信息是无意识,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是来自感觉记忆并将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短时记忆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个成分。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编码是指把刺激信息转换为适合记忆系统形式而进行加工的过程。短时记忆对刺激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着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3)短时记忆的特征

4、长时记忆

五、遗忘

说明:引用部分为笔者的扩展和思考或者发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