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冥顽需悟空。
最近把《西游记》原著读完了,感觉还是蛮有趣的。和我们电视剧和动画片里所看的,一样又不一样。打算在公众号上用三篇推文来和大家聊一聊我们都熟悉的《西游记》。
最近这几年,《西游记》一直是个大IP。有无数个电影、电视剧、动漫往上面蹭:《西游记·大闹天宫》、《西游记·三打白骨将》、《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大话西游3》、《悟空传》、《大圣归来》……不胜枚举。
有的作品票房口碑双丰收,有的作品则被网友喷的一塌糊涂。褒贬争议的点有很多,有说制作浮夸的,有说选角失败的、有说剧情狗血的。上述作品我大概也都看了,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凡是讲道理的电影,且道理能契合上西游精神或者能带入进西游的,大多都成功(如《西游·降魔篇》);凡是谈感情的,尤其是儿女情长的,必然失败(如《大话西游3》)。
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是一部讲道理的作品,不是像《红楼梦》、《水浒传》是谈情谊的。从主角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悟空”、“悟能”、“悟净”,这是通过代入佛经道理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清醒看世界的。情节虽然耳熟能详,不过想当然的把现代人的情感代入到角色人物身上,则多半无法成功。周星驰的经典之作《大话西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情节跳出了西游记本身,只是单纯借用了人物属性。而且《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也很契合孙悟空的性格,谈感情的电影也融入了讲道理在里面。有人不禁要问:一个无厘头电影讲什么道理了?
它讲了“悟空”的道理。
何为空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歌中所唱:且怒且悲且狂哉,是人是鬼是妖怪,不过是心有魔债。所谓“悟空”便是知道了一切本无可执着,便可立地成佛。乃至后来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依然贯穿着“悟空”这个道理。
两部电影里都穿插着一段共同的台词:“曾经痛苦,才知道真正的痛苦;曾经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曾经牵挂,才能了无牵挂。”虽然都是借着唐僧口说出来的话,说得确实“悟空”的道理。不经历痛苦,怎么知道真正的美好?不曾失去,如何能包容失去,然后更好拥有?不曾伤心欲绝,又怎会大彻大悟。
我是觉得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其实拍的很一般,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成功地拍成了《西行妖魔奇遇记》,其中并没有讲多么深刻和多么透彻的道理。靠着“吃俺老孙一棒”和“俺老孙来也”也是讲不出什么道理的。有趣的是,蒋大为和阎肃在片尾却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便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西行中的孙悟空应该不只是杀伐成性的猢狲,更应该是一个改头换面的行者。从汉朝时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历经三顾频烦天下计、六朝如梦鸟空啼、兰陵缭乱茫、水殿龙舟事……所谓整整五百年,一直到大唐贞观之治才被玄奘救出来。这五百年的夜夜仰望长空,应该会想明白许多事情吧。能花果山风光,也要承受五行山落寞;能扛得起齐天大圣的大旗,也要放得下贪嗔痴很的怨念;敢飞九重天跋扈闯祸,也能在雷音寺立地成佛。
这便是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