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读曹文轩《草房子》其一
离别的感伤,朦胧的情爱,苦难中的成长,厄运时的帮扶,他们的故事,如歌。
看完了《草房子》,想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很适合给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看,原因之一就是书中的一大主题:苦难与成长。
苦难是个好东西,如果人想要成长,难免经历它的洗礼。而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不是人为的避开苦难,要么就是在面前不知所措。而一本好的书,它可以给孩子一些启迪和思考。
秃鹤是个光头,用生姜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长出头发来。他因此遭到不少的侮辱和嘲笑,他为此抗争过,报复过。结果却换来了变本加厉的嘲笑与排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看到学校的节目有困难,他的秃头能帮得上忙的时候,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把伪军连长这个角色演出了满堂彩,为学校赢得荣誉。
演出大获成功,秃鹤却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哭出了声,这是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头的憋屈的释放,也是破茧成蝶之后的喜极而泣——从此,油麻地小学又多了一个英俊的少年。
杜小康,是油麻地少有的富家子弟,大红门在无声的透露着家底,在其它孩子只有单衣和棉衣两季衣服的简陋时,他就有着四季衣服和皮带的奢侈,更了不得的是,他还有着一辆连老师都没有的单车,成绩又好,年年当班长,人还长得帅气。太完美的人设与他家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父亲经营意外,负债累累,杜小康被迫辍学养鸭子......昔日整洁傲气的美少年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放鸭娃,他亲历了养鸭的种种不易,他感受到了父亲日渐的衰老与无力,目送象征着繁荣的大红门被要债门摘掉抬走......他品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与苦涩。生活给了杜小康无情的痛击,但他没有怨恨,没有眼泪,反而报之以坦然: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这份坦然与精明让人佩服。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生活的接力棒,开启了一个与桑桑们截然不同的人生之旅。虽然他没能上学,但是正如油麻地的老师议论的那样,“日后,油麻地最有出版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桑桑,上面的烦恼他都没有,但是他的问题却是最让人绝望的:他得了绝症,时日无多。桑桑并不知道疾病与死亡的可怕,但是从周围人反应当中,他慢慢的感觉到了一种紧张与严重。而当他一次又一次的求医无望之后,他和父亲都变得绝望,在“那个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桑桑享受着众人的同情和关照,他也开始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善心,他不再愤怒,也不再抗拒,而是开始变得平静和接纳。死亡本不应该是他这个年龄段该思考的问题,但桑桑却隐隐的参悟到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桑桑最后神奇般的治愈,和全家一起搬去县城,让我想到了凤凰涅槃。
斯科特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人生苦难重重。他道出了人生的真相,同时斯科特也告诫大众:只有面对苦难,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成长。《草房子》给这些话作了一个童年版的诠释,当然,绝不仅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