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画代替你的“话”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无尽夏》颖瑶 摄我见过我的老师常弘才先生给小学生上书法课,那纪律真让人讶异,孩子们排队、入座、听课、练习……全都斯斯文文的,少有的安静有序,连拖放凳子都分外小心,不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我最初以为是某个班特别好,看过几次,低中高年级都有,几乎都是如此,进到书法室里,一个个收敛起来,克制忍让,像小绅士小淑女一样。
我想多留意一下,看看常老师有什么法宝,可我听完整节课,直到孩子们离开教室,我也没听到常老师讲纪律,没有那些“给第几组加一颗星”“向XXX学习”的课堂组织语言。那节课常老师重点教了“撇”、“捺”的写法,他在黑板上示范“撇”的写法,告诉同学们“长撇是圆的一部分”,“撇的用笔就像它的发音,从重到轻,慢慢出锋;捺画的书写也像它的发音,从轻到重,到最重时笔锋压下去,再慢慢出锋”……时隔多年,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书写要点,常老师音量并不高,和他平常与我们交谈的音量一样,他边说边示范,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书写要点示范了好多次,我跟在后面也忍不住比划起来。点评时常老师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典型作业,指出好在哪里,或者用红笔修正那些需要调整的笔画,共性的问题他会在大黑板上再次示范,强调要点。
我留意到孩子们的作业纸,是常老师亲自书写的范本,有笔画,有范字,每个字后面有四个空格供孩子们练习,很明显是精心设计并复印给大家,做到了人手一份。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常老师的课堂这么安静有序,和他的用心示范分不开,不管是练习前示范书写要点,还是作业纸上亲笔书写笔画与范字,以及点评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纠正与再次示范,都让学生亲眼目睹书写的过程,见证好看的字的诞生,从中领悟正确的方法与书写的技巧,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的切切实实的方法。
行笔之此,我想起《封神》的主演费翔接受采访时谈到导演:“他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但同时又提供达到这个要求的方法和环境。”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具体的方法指导往往被我们忽略。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我儿子15、6岁前,我从来没有教过他洗碗,到了18岁高考过后的暑假,我认为他已经是成年人,学习压力也没有了,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务,就把洗碗任务分配给他。他态度很好,但问题多多,比如从来不洗碗底,汤汁完美保留在上面;洗洁精用得特别多,消毒柜里拿出他洗的碗接点水还会产生大量泡泡;总忘记擦灶台,洗碗池里的残渣也不记得清理……我总说他,说多了他怼过来一句:“你也没教过我怎么洗呀!我又不是天生就会!”
我一时语塞,他说得对,哪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孩子,无师自通,样样都会。在美术这门需要借助技能技巧来表现创意的学科,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但许多美术老师在课堂上从不示范,讲讲书本内容,看看同伴们的作品,就让学生们开始创作,批阅作业时往往只看到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画出的杰作,而多数孩子,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好在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微课,有心的老师可以拿来替代自己的示范,给学生做方法指导。但这些微课的效果,比起老师在课堂上的亲自示范,还是缺少了一点温度与亲切感。老师现身说法、亲自示范,不光能完成“授之以渔”的过程,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对老师心生仰慕,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他们忙着追随老师,忘记了窃窃私语和各种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