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带来不变,接纳带来改变!| 两年制研修班技能1阶精彩回顾(二
什么是真正的接纳?
接纳的对象是什么?
接纳和不接纳,分别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该如何对来访者做接纳?
咨询师的自我接纳该从哪方面来做?
以下内容来源沈家宏心理《两年制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研修班》理论与技能深耕模块技能一阶课程“接纳篇”内容。
接纳技术(Acceptance)
案例讨论:
以下是沈老师在开始讲解接纳技术时给大家呈现的一个案例,让大家通过六人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对于以下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咨询师角色时容易对哪个部分不接纳?探讨我们不接纳的背后发生了什么?以及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够接纳这些部分?
案例情况:
一个15岁女孩X,称自己的母亲总是每天晚上催促自己睡觉,每天早上也催促起床,这让她感到非常烦。
但是母亲总是说X不自觉,觉得如果没有她把关,X就会睡得很晚、早上也起床很晚。
X因此很生气,于是便形成了熬夜习惯,不再替自己的睡觉负责;也形成了赖床的习惯,不再为自己的起床负责。
后来,母亲越是催促,X就越晚睡晚起。
在案例探讨中,大家会探讨咨询师对自己的工作效果与工作状态是否接纳,咨询师对母亲、女孩的接纳,咨询师对母女关系的接纳,咨询师对母女彼此不接纳的接纳,当然还有咨询师对自己不接纳的接纳等等。
大家会探讨不接纳背后可能发生了反移情、认同、同情等原因,会思考是否多做共情、促进他们互相的了解,多做一些正常化等就可以促进他们的接纳.....
通过案例的探讨,大家看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不接纳的情况。我们想要做到对于个案的全部接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同时,大家对于接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表达了困惑,比如,接纳代表全盘接受、同意、认同或赞同吗?接纳和改变之间是冲突的吗?等等。
另外一个问题,接纳对于咨询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接纳了会容易带来什么结果?如果我们不接纳,会带来什么结果?不接纳就不能帮助到来访者吗?
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和问题,开始进入了对于接纳技术的学习。
以下是沈老师对于接纳技术的部分内容,接下来呈现给大家。
“接纳”与“不接纳”的结果
因为我们对世界有分别心,然后就有了“对”和“错”,有了对“对”和“错”的态度,有了对“对”和“错”的不同对待。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与“错”呢?
一般情况下,“对”指的是那些能够促进生存、促进成长、促进需要满足、促进快乐、促进利益、促进完整、促进完满等的部分。
“错”指的是那些不利于生存、容易带来痛苦、带来伤害、带来消耗、带来灾难、促进死亡的部分,一般具有破坏性、攻击性、毁灭性,让人会产生恐惧、敌意、拒绝等的部分。
动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我们会容易趋乐避苦、趋好避坏、趋对避错。
我们对“好”和“对”喜欢和追逐,对“坏”和“错”恐惧和消灭。
人们希望要到“好”和“对”,不想要到“坏”和“错”。
所以,人们对“好”和“对”很友好,对“坏”和“错”却充满敌意。我对“坏”和“错”抵制、拒绝、消除、避免,希望把“对”最大化,把“错”最小化。
当我们不接纳“坏”和“错”的部分时,会一直想要消灭“坏”和“错”,然后就会不断地从“好”和“对”里面看到“坏”和“错”,于是“坏”和“错”就会越来越多。
而且,当我们消灭了“坏”与“错”,“好”与“对”的部分又分裂成有“坏”与“错”的部分;当我们再消灭这部分“坏”与“错”时,剩下的“好”与“对”再继续分裂成有“坏”与“错”的部分……
这样,我们会不断地从“好”与“对”里面看到“坏”与“错”,“好”与“对”会越来越少,“坏”与“错”会越来越多。
我们看到,我们本能的对“坏”与“错”的不接纳,让“坏”与“错”的部分的可能性增加,让我们要到“好”与“对”的结果就越来越困难。
对“坏”与“错”的不接纳,会带来拒绝、改变、消灭、敌意、攻击,也会带来自我拒绝、自我否定、自我伤害,还会带来对来访者的拒绝。
生命的特性是追求自由的,追求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人也拥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性。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自由时,他往往会选择比较好的,会让自己的“好”与“对”最大化,让自己的潜能最大化。
“接纳”便给了生命自由选择性,给存在一个自由,给对待存在的态度一个自由,给对待存在行为一个自由,给“是”或“否”一个自由,给“自由”和“不自由”一个自由,给接纳与不接纳一个自由。
当我们能够对“坏”与“错”进行接纳时,我们也更容易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
例如,对于有些病人,当他不再那么担心自己的健康,放下心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时,他的病症也会更容易痊愈。
接纳,可以让我们要到“对”,让我们要到“自由”,让我们要到“自我”,让我们要到潜能的“实现”,让我们要到生命力,让我们要到好关系,让我们要到他人对自己的接纳。
总之,对“坏”与“错”的接纳和友好,会让“坏”与“错”更加资源化,让“坏”与“错”成为滋养,让“好”与“对”的可能性最大化。
关于接纳
(1)存在的现象学与接纳
我们从存在的现象学也即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存在”和“存在者”。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说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存在者”,却很少关注“存在”。
那么,“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在哪里?
简单来说,“存在者”是认识存在的。比如,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作为一个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是个存在者。
“存在”是存在者存在的状态,指的是这个存在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比如,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存在着,但是,又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呢?这个部分就是人的“存在”性。
无论是“存在”还是“存在者”,都具有存在性。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存在”和“存在者”都具有存在性的呢?这里就需要有个观察者。
假设有一个观察者是一个人(A),他正在观察另外一个人(B)。对于B来说,A是他的观察者;同样,对于A来说,如果B也在同时观察A,那么B也是A的观察者。
除此之外,A和B他们也可能会观察自身,自我觉察。这里面就会涉及到意识,也就是观察者观察自身的观察,我们把它称为“意识”。
比如,A是一个咨询师,B是来访者,咨询师在观察来访者的存在,同时来访者也在观察咨询师的存在,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做为观察对象,观察自身的存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本身不是意识,我们对观察进行观察的行为,才是意识。
比如,我在观察猫,这本身不是意识,我知道我在观察猫,这才是意识。
那么,接纳的含义是什么呢?
接纳,指的是对以上所有的存在的一份承认,也即是对观察者和观察作为存在的一种承认。
世界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里面有主体存在和客体存在,有好的存在和坏的存在,有纯好客体与纯坏客体的存在,有纯好主体和纯坏主体的存在,有部分好主体和部分坏主体的存在,有部分好客体和部分坏客体的存在。
我们对以上所有的存在性都给予承认,这个承认本身就是接纳。
(2)什么是接纳
接纳是一种承认。
“接纳”是作为主体的观察者对所有存在作为一种事实或现象的承认,是对存在作为存在者的一种承认,这种存在包括客体与主体自身的存在。
这个存在也包括主体或客体对事实或现象的评判和不评判、拒绝和不拒绝、改变和不改变、接纳和不接纳。
接纳并不意味着同意这个存在、喜欢这个存在、放弃改变存在、放任这个存在,不代表同意、认可、支持、接受、不可以改变、不可以有敌意。
接纳是对所有存在的一种承认:
承认存在的存在性;
承认所有的存在的存在性,包括不承认;
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
对所有的可能及状态,包括不允许、不接纳,都说可以,也可以说不可以。
“都可以”,是接纳的最高境界!
接纳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分别是对世界的接纳、对社会的接纳、对自己的接纳,或者是对他人的接纳;对客体存在的接纳、对主体存在的接纳。
接纳的反面是“不接纳”。
接纳是对不接纳的接纳;
强调接纳,要求接纳,对接纳下定义就是在做不接纳;
正念和无条件积极接纳都在表达一种规定和要求,因此是在表达不接纳;
任何规定都是一种不接纳;
任何要求都是一种不接纳。
我们不接纳的对象,包括自然里的存在、社会里的存在、他人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对存在的不接纳、对不接纳的不接纳、对改变/拒绝/敌意/消灭的不接纳。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表现出不接纳。
常见的不接纳的部分有要求、标签、评价、比较、贬低、否定、惩罚、批评、敌意、嫌弃、蔑视、不信任、忽略或冷淡、排斥或独立、不尊重、不平等、歧视、控制。
(3)接纳的态度
接纳的态度:对所有的存在都承认其存在,都说可以。
拒绝带来不变:被拒绝的对象不变;接纳带来改变:被接纳的对象改变。
接纳会带来“好”的最大化,“坏”的最小化!
接纳对“坏”与“错”的存在性给予承认,接纳对不接纳的承认,接纳对改变的承认,都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向来进行:
① 因果角度看“坏”与“错”;
② 功能角度看“坏”与“错”;
③ 资源取向看“坏”与“错”。
如何做接纳
(1)对人的行为做接纳
我们对行为的接纳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需要将“行为”和“人”分开。行为有对错、人没有对错;行为错了,不代表人错了。
对于错的行为,一方面我们要去看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第二方面,对于错的行为,我们后面改变就可以了;第三方面,对于错的行为,我们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
(2)自我接纳
缺乏自我接纳与较低的幸福感有关,甚至可能与精神疾病有关(Vasile,2013)。
完全接纳自己和所有的缺陷和错误,并不意味着你宽恕任何不良行为或接受和拥抱不健康或有害的行为。
接纳现实的本质,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喜欢那个现实。
同样地,接纳自己是谁,承认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喜欢、欣赏或庆祝自己每个方面。
事实上,接纳自己那些不太好的方面,是去除、适应或改进你不喜欢自己的部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我接纳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性别、角色与身份、种族、家庭、父母亲、文化、身体特征、性格、才能、职业等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自我接纳呢?
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所有存在;接纳过去的自己;对自己的所有存在说“可以”;对自己的所有面向说:“都可以”。
比如,如果我像父母说的那样,我也接纳;如果我变得像父母那样,我也接纳;如果厄运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也接纳;如果我在明天就死去,我也接纳......
我们接纳自己的所有状态。
(3)接纳与父母和解
和解,不仅包括“接纳”,还有“理解”和“爱”。
与父母和解,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需要知道“父母”是属于孩子的,父母自己才属于他们自己。
我们与父母和解,指的是我们自己与我们父亲、母亲他们的父母角色和身份和解,而不是与父亲和母亲他们自己的部分和解。
因此,不论父母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不影响我们去爱自己的父亲、母亲。
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如何对待他们的孩子。
父母想要的是一个好孩子,他们想要的是按照他们心愿塑造的孩子,这个部分是属于父母的,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4)心理咨询中的接纳
心理咨询中的接纳,包括咨询师对自己的接纳、对来访者的接纳和对来访者问题的接纳等,当然也包括不接纳。
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jia-hong-xin-li/posts
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53917862535853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