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天涯之一:入舍卫大城乞食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喜欢这个句子,于是读了一本以《择一城终老》为名的书,书写的是清迈,于是我到了清迈。
清迈美则美已,幽则幽已,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佛寺,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韵。据说,只有50万人口的清迈有大大小小佛寺300多座。然而,你连看几座寺院,乃至天天穿行在寺院周围,初见的震撼与讶异也就淡了。这竟有点佛法所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意思。而真正令我常怀不忘却是每日清晨赤足托钵乞食行走于街道的僧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第一品法会因由分,描绘了释迦摩尼佛的一个生活片断。“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可见佛教创立之时,一个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

乞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乃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其原始意义有二,即《大乘义章十五》所云:“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自利是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则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但这个修行方式在我们周围很少能见到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寺院里多是为自己祈福的人,借供养之名来与佛交易的人,而少见真正的信仰者。而本应清净修行,以求正等正觉的僧人,也早已与红尘中人无异,寺院无非生意场,佛法沦为看吉凶。

但在清迈,我每天晨跑的时候,都会看到身着黄色袈裟的僧侣们赤足托钵神色肃然的沿街行走。不时有人把备好的食物放到僧人的钵里,然后虔诚地合掌下跪,僧侣会为他诵经。有的人是在家门口等着,有是人则是上班族,多买一份早餐,随遇随施。

乞食的每一位僧人的表情都神圣而庄严,没有乞讨的羞涩谦卑,没有食物多寡好坏的挑剔,也没有得到食物的喜悦。令人望之而心静,似乎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信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