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别人充满耐心和包容,却习惯性伤害最亲近的人?

“哎呀,妈,别说了,都说多少回了,烦不烦啊。”
“知道了,不用你管,问这么多干嘛,我又不傻。”
“你怎么回事啊,这么不听话呢,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小孩呢。”
妈妈太絮叨,男朋友太啰嗦,孩子不听话......
妈妈不知所措的回了个“哦”,然后黯然的挂了电话,想着是不是自己又说错了话。
男朋友憋着发了个表情,文字打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关心的话不知道说还是不说,不说担心,说了又怕惹你烦。
女儿委屈的流出泪水,觉得妈妈是个大坏蛋,总是吼自己。
我们对别人总是充满热情、耐心、包容和理解,但却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冷漠、打击、批评、发脾气。
和朋友闲聊,能聊的热火朝天,父母一个视频打过来,立马冷漠的说到“干嘛啊,有事吗?”“正忙着呢”“知道了”“没事挂了啊”。
工作中,同事不理解或犯了错,你可能会耐心的解释好几遍,亲自上手教,可如果伴侣只是走错了路,你可能直接发火“你怎么这么笨啊,连路都能走错”,处处是嫌弃和埋怨。
陌生人即便反驳了你,跟你的观点不一致,你还是客气的说句“嗯,您说的也很有道理”,但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能毫不犹豫直接开怼“你知道个屁”。
同样一件事,你对待陌生人和亲近的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我们对别人充满耐心和包容,却习惯性伤害最亲近的人?
伤害成本低
你心情不好,愤怒生气,大街上给别人一嘴巴,别人可能瞬间就给你一脚飞踹,打的你找不到东南西北。如果是在亲近的人面前,你即便是对他们发脾气,他们还是会宠你,安慰你,照顾你。
相比较而言,对亲近的人发脾气风险更小,成本更低,因为你知道他们不会因为你伤害他们而离开自己,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
知道他们的伤口在哪儿
你想伤害别人,最多只能算是简单攻击,对方虽有不爽,但也不会太在意,你也没办法真正的伤害到他们。
只有最亲近的人,你往其身上撒盐,肯定是一撒一个准,精准命中伤口,让他们痛苦不已。为什么,因为你太了解他了,你知道她的伤口在哪,而且也只有亲近的人才会更在意你。
而亲近的人在被你伤过之后,通常也会捂着伤口难过,“为什么总是要伤害我?”。
情绪的发泄
因为我们知道对别人发脾气是要付出代价的,别人没有义务忍受你的脾气,包容你,帮助你缓解情绪。所以,在外面的时候,我们是会伪装自己的,会压抑情绪,我们是要权衡利弊。
但伪装是会消耗能量的,尤其是在外面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当回到家里,回到亲近的人身边时,就会卸掉伪装,发泄情绪,像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小事就点着了。
总觉得外面的花更香
我们习惯对那些不熟悉的充满幻想,充满朦胧的美感,充满好奇,而对于身边亲近的人因为看的太清楚,太了解,反而百般挑剔。但最后发现,我们一直找寻的,那个最好的,其实就在身边。比如那个一直深爱着你,无限包容你的TA;那个其实比别人家孩子强很多的儿女;那个不会在你低谷时离开的密友。
不会有效沟通
有时候可能也不是真的想冲自己近亲的人发泄情绪,只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不会沟通,导致最后把表达变成了发泄。
期待得不到实现
我们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值是由亲密程度所决定的,越亲密期待值就越高,要求越严格,而越疏远期待值就会越低。
我们对外人没什么期待,也没什么要求,他们能不能做到其实无所谓,能帮到自己万分感谢,帮不到也无所谓。但对自己近亲的人不行,我们对他们充满高期待,一旦无法实现就无法接受,于是就会不断的批评、指责、抱怨,就很容易伤害到对方。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一是把期待值降下来,就会好很多;二是开诚布公的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对方,双方有商有量的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正确合理的做法;
为什么对你越好的人,却要被你伤的越深?
有时候我们也会反思和懊悔,为什么对自己越好的人,我们却要越伤害他们呢。可能这就是亲情、爱情和友情吧。
他们在与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承担着情绪接收方的角色,他们可能是陪我们走过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
对于那个愿意包容你情绪的近亲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有情绪和烦心事,但他们愿意包容你,关心你,吸收你的负能量,就值得你珍惜。
当然,我们也不能仗着他们对自己的爱就肆意伤害,下次,抱抱他们,说声辛苦,说声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