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亲近的人,你忽略了这些吗?
1.
你是否总舍得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
颠簸了三四个小时,回家的汽车吐出了一口气终于停在了家门口。振奋一下因为一路被车内浑浊空气闷得萎靡的心情,我拉着行李打开了门。一个多月没见,我们一家人订了一个房间聚餐。
一个多月没见,一切好像都没变。我问姥爷怎么没来,姥姥红着眼睛,埋怨着姥爷不来了,眼看就又要哭起来。大家对这种情况早已司空见惯,知道两人又吵架了。
姥姥,姥爷吵架是常事,大吵少,小吵却向来不断。随着年龄越大,好像还有越吵越频繁的趋势,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红眼。我看姥姥说话哽咽不想再提这件事,连忙翻篇,舅妈却认为越不提越难受,事情在心里郁积成结就不好了。舅妈脾气火爆,说话一针见血,说你跟他越亲近他越气你……姥姥红着眼睛不说话。
我们总是舍得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不用像顾忌同事同学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那样,亲人之间稳固的关系让我们有恃无恐。可以放心地迁怒,事后再腆着脸去讨好,去弥补,去道歉。血缘让我们觉得,包容忍让是理所应当,它让我们以之为倚仗,敢一次又一次放肆。
图片来自网络2.
你的叛逆,才是对亲人最大的伤害。
谁不是从叛逆期中二少年过来的?回想那时,母亲让我往东,我心中却莫名地有股劲儿鼓动着我偏往西。母亲让我倒垃圾,我偏不倒,最后在被严厉教训一番后敢怒不敢言,乖乖去倒垃圾……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慈母严父”。是以,从小我也只敢在母亲面前放肆,而对父亲几乎言听计从。
太多次,在那些被我桀骜不驯和叛逆主宰的日子里,我出言无礼地顶撞母亲,厌烦她的叮嘱和唠叨,用恶狠狠的瞪视昭示我的不服管教……
时光沉淀,当时认为理所当然,随心所欲说的话,做的事,现在每每想来都让我后悔不已,眼眶发热。然而那些出口的话语,做过的行为再也难以挽回,即使如今长大懂事,道歉也难以弥合陈年旧伤。它已成疤,回忆就是那个阴雨天,每逢便隐隐作痛。
我们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我们越来越成熟,可我们并没有减少与父母的争吵。我们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却把不耐和暴躁给了最亲近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3.
太亲近,我们反而忽略了一些东西,如基本的礼仪,还有家人朋友的生日。
前几天看见一篇文章,作者的家人之间使用彼此的东西时都会先打声招呼,说声“妈,我用一下你的××”,得到同意后才使用。别人都觉得他们家人之间太过生疏,他们却认为家人之间也有彼此的空间,是否借东西也是各自的自由。而作者的父母也从未翻看过她的日记和手机等私人物品。
大多数人在与朋友交往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喜欢对方说谢谢,因为觉得这个词眼代表着生疏。大多数家人之间都没有互相说谢谢的习惯,也许大家都认为家人之间不用分彼此。可恰恰家人间才不应该忽略了谢谢和对不起这种词眼。父母已经给了我们生命,将我们从小养育到大,他们不欠我们的。
我们中国人说自己内敛,羞于言“爱”,难道在父母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时,为我们洗好衣服又将清香的衣服整齐叠好时,连一句谢谢都说不出口么?
前几天在跟室友聊及父母的话题时才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不清楚家人的生日,室友甚至连亲姐姐到底几岁都不知道。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去记室友的生日,去记一些并不相熟的人的信息,我们被稳固的关系麻痹了头脑,以为不需要再花更多的爱和关怀去浇灌。我们花着钱,陪着笑去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却忽略了最需要重视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4.
你是否认真观察过父母?你是否发现了父母的优点并出言夸赞?
说来惭愧,我十几岁时固执地认为严厉的父亲和不苟言笑的爷爷难以沟通,从未想过认真发现家人的优点,以至于二十岁的某一天才惊喜地发现原来我的爷爷是一位略有文采的退役军人,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思想文笔好的程序员,而我的母亲则歌喉优美,尽管她羞于承认。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家里一直耕了几十年的再平常不过的土地突然有一天竟犁出了宝物一样。
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你的家人总有你原来从没有发现的美丽。
前面说过,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我的童年回忆大半被严厉的训斥填满。可即使这样,父亲在我心里仍是个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有文采的Superman,我深爱我的父亲,却一直都为与父亲关系的微僵苦恼。
五一放假回家时,我跟父亲骑车出去摄影,我真诚地对父亲表白了我的敬佩,本无任何用意,但发现父亲是非常高兴的。我向父亲推荐了简书,希望他也能写几篇文章试试,父亲欣然应允。
总之,我惊异地认识到原来长辈也是需要夸奖的,但是他们更享受的是被孩子崇拜的感觉。而这种夸奖有时可以当做缓和彼此关系的小方法拿来一用。
图片来自网络5.
你以为你是在对父母好,他们却也不想麻烦上班忙得不可开交的你,你们不过是在以爱的名义互相敷衍。
一对夫妇在大城市拼搏多年,终于事业有成,得以在不错的小区里购置了房子。奈何工作忙,孩子没人照顾,便以照顾孩子和散散心为由,将乡下的母亲接来住。母亲推脱不掉,又对孩子放心不下,只好前来。
母亲来到后,夫妇每天更是早早出门,出差更加频繁而毫无顾虑,只是每天例行一个电话千篇一律地问“家里怎么样?妈你睡得好么?住得舒服不?孩子听话么?”母亲双手握着话筒低声应声连连“好好,都好。家里面都好,你们放心吧。我吃得好睡得好。你们可注意身体啊……别忙坏咯……”
夫妇打完电话长出一口气继续工作,可他们不知道,那个满口说好的母亲并不好。这里比乡下干净明亮,比乡下交通方便,这里科技发达。可在这里她孤身一人,没有了熟悉的邻居乡亲,在孩子去上学后,她安静地坐在家里,看着窗外。现在的科技太过发达,她不会看电视玩电脑,甚至有时找不到厨房开关,她只能在孩子口无遮拦地说声“真笨”后尴尬一笑而过。她其实睡惯了家里的硬板床,在柔软的大床上反而夜夜失眠。她知道儿女们对她的心意,她难以拒绝,所以每天都在电话这头笑得开心,声音洪亮。母亲放下电话,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脚步,她的眼睛虽然花了,可是这并不影响她的决定,她要去准备些馅料,明天给孩子包饺子吃……
我们难以说谁对谁错,孩子因为爱执意要让母亲过段安闲日子,不再忙着种地收割。母亲因为爱始终用“很好”来敷衍儿女,不愿他们再操心。世间多得是这样以爱的名义的敷衍,可是希望我们再为父母做打算时,真诚地,打破砂锅也要问到底地问清楚:母亲,父亲,不要敷衍我,你们真的过得好么?
对待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是否忽略了这些?如果忽略了,希望文中的某些地方能让你想起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