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26 :石室善导
第三节 石室善导
石室善导禅师,石头希迁法孙,长髭旷禅师法子。公元768年出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
善导禅师,《祖堂集》写作善导。但是《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绝大多数禅宗典籍都写作善道。鉴于《祖堂集》是最早的禅宗典籍,也是最不可能被后世篡改的禅宗典籍,所以本人依照《祖堂集》写作善导。
善导禅师和他的师父长髭旷禅师都是攸县人。
长髭旷禅师在石头希迁那里拿到毕业证书后,就回到老家攸县创建了宝宁寺并终生在这里弘法。
没用多少时间,长髭旷禅师就在江湖上声誉鹊起,成为了江湖中坐镇一方的宗主。
自然,对于本地想出家学习禅宗课程的人来讲,宝宁寺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方啊。
所以,善导禅师在小时候就来到了宝宁寺当了一名沙弥。
跟随长髭旷禅师学习了多年后,善导禅师到了受戒的年龄,于是长髭旷禅师就安排善导禅师出去受戒,并且告诉善导禅师,受完戒回来时,一定要去拜访一下师爷石头希迁。
于是善导禅师就外出受戒,完事后,就来到南岳参拜石头希迁。
希迁禅师看到自己的徒孙大老远的来看望自己,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这天,希迁禅师带着善导禅师游山,走着走着,希运禅师忽地指着前面一棵树对善导禅师道:“这棵树有点碍道,你去把它砍了。”
善导禅师道:“我没有随身携带砍刀呢。”
善导禅师话音刚落,希迁禅师已经顺手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砍刀抽了出来,然后把刀尖对着善导禅师递了过去。
善导禅师看到希迁禅师把刀尖对着自己,赶紧对他道:“师爷应该把刀把那头递给我才是啊。”
希迁禅师道:“你用那头作什么?”
善导禅师一听,不由得大悟玄旨。于是立即礼谢了希迁禅师,然后就回到了攸县宝宁寺。
长髭旷禅师看到善导禅师回来了,就问道:“善导啊,你去拜访师爷没有啊?”
善导禅师道:“到即到不通号。”
长髭旷又问道:“你在哪个师父手下受戒的啊?”
善导禅师道:“不依他。”
长髭旷道:“在彼即恁么,来我这里作么生?”
善导禅师道:“不违背。”
长髭旷道:“你太啰嗦了啊。”
善导禅师道:“舌头未曾点着在。
长髭旷呵斥道:“你给我出去。”
善导禅师一听,转身就走了。
长髭旷道:“怎得不遇于人。”
看来,善导禅师虽说是长髭旷的弟子,可是经过石头希迁的点拨后,不仅功夫大增,而且还颇具几分石头之犀利禅风呢。
善导禅师在长髭旷的钳锤下,终于拿到了宝宁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不过善导禅师虽然毕业了,却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一直留在宝宁寺帮助师父弘法。长髭旷禅师圆寂后,善导禅师自然就成为了宝宁寺的主持。
公元835年,当时的唐文宗为了摆脱宦官的制约,和宰相李训、王涯、凤翔节度使郑注等一帮大臣密谋,意欲借邀请宦官老大仇士良观露为名,斩杀仇士良。不料事情败露,李训一伙反被宦官击败,很多人被斩杀甚至被灭门。而从此后,国家大权就被牢牢地控制在了宦官的手中,这就是唐史上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失败后,李训逃到了终南山,躲避在了世外好友圭峰宗密禅师主持的丰德寺里。不过,最终因为寺院众多的僧人反对,李训只好离开丰德寺,最终被砍头。
而就是因为宗密禅师收留了李训,从而招致了朝廷的清洗,宗密禅师被捕差点被杀,而凡是和宗密禅师哪怕有一点点拐弯抹角关系的寺院和僧人,要么关门大吉,要么坐穿牢底,要么还俗回家。
在朝廷对僧侣的这次清洗运动中,善导禅师也受到了牵连,从一个主持僧人变成了行者。并且为了躲避官府的伤害,善导禅师先是躲避在了附近的天蓬岩,随后又来到了不远处的金仙山献花岩隐居。因为善导禅师在石岩居住,所以别号“石室”,这样,善导禅师就以石室善导之名混迹江湖了。
在当时的山上,除了善导禅师外,还有许多的僧人因为各种原因在山中居住修行的。因为善导禅师是主持,而且禅宗功夫深厚,所以善导禅师在石室居住,俨然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
而善导禅师除了要和江湖人士交流切磋禅法外,还每天到碓房干活供养大家,严格奉行着当时兴起的农禅制度。
当然,善导禅师的主业还是弘法。不过每当有僧人前来问法时,善导禅师都会立即竖起自己手中的拄杖道:“三世诸佛,尽由这个。”
善导禅师的这个招数施展出来,僧人们自然要应对的。可是鲜有僧人的应对能契合善导禅师之禅机的。
这一天,还在江湖上到处游方的三圣慧然禅师来到长沙景岑禅师那里参学,随即向景岑禅师讨教如何应对善导禅师的这个招数。
作为南泉普愿的得意门生,景岑禅师在江湖上的声望在当时是远胜于善导禅师的。所以景岑禅师听后,不以为然的道:“这有什么难应对的,我要是看见了,就会马上叫他放下拄杖,然后叫他别通个消息来。”
三圣慧然学到应对之策后,也来到攸县金仙山献花岩参访善导禅师。
善导禅师自然也是竖起拄杖说道:“三世诸佛,尽由这个。”
三圣慧然自然马上就用景岑禅师的答语应对,不料善导禅师有着一双超越常人的火眼金睛,他马上就判断出这个话语三圣慧然是说不出来的,应该是景岑禅师的话语才对,这一来弄得三圣慧然异常的尴尬。
杏山鉴洪禅师是云岩昙晟的弟子,算得上是善导禅师的师侄了。他听说三圣慧然在善导禅师那里受挫后,便决定亲自去会会善导禅师。
于是杏山鉴洪一路跋涉来到了金仙山献花岩,善导禅师看到杏山鉴洪来了,便和几个僧人不动声色的来到碓房碓米。
杏山鉴洪追寻到碓房找到善导禅师,然后道:“行者不易,贫道难消。”
善导禅师道:“开心碗子盛将来,无缝合盘合取去,说什么难消易消。”
杏山鉴洪一听,当时就愣在那儿,没找到合适的话来回应。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开示道:“石室置个问端不妨孤峻,若非长沙怎得投机。虽然只知恁么,不知不恁么。”随即圆悟克勤把自己的拄杖高高举起道:“过去诸佛不恁么,现在诸佛不恁么,未来诸佛不恁么。或若总道放下拄杖子,我也知你只是个学语之流,生机处道将一句来。”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替杏山鉴洪回答道:“何得将常住物入衣钵下用?”
慧云盛禅师也替杏山鉴洪回答道:“切忌胀破肚皮。”
清初天培鉴禅师评唱道:“当时若有衲僧见恁么道,向前云:苍天苍天。管教石室满面惭惶退身无地。”
杏山鉴洪在碓房和善导禅师交锋失利后,又重新换了个话题问道:“行者到过五台山吗?”
善导禅师道:“到过。”
杏山鉴洪马上问道:“哪你看见文殊菩萨没呢?”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从古至今,僧人们去朝拜五台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冲着朝拜文殊菩萨去的。
善导禅师道:“我看见文殊菩萨了。”
你居然看到文殊菩萨了,这实在是一件奇事啊。不过,你是真见还是假见呢?而且禅宗历来是不讲究这些东西的,哪么你又见个什么呢?
所以杏山鉴洪马上问道:“文殊菩萨跟你说了什么?”
对于杏山鉴洪的心思,善导禅师岂有不知之理,所以他毫不客气的回答道:“文殊菩萨跟我说你的父母在深草里。”
杏山鉴洪一听,当时就愣在那儿无言以对。
他认为善导禅师有外求之心,有求玄求妙之意,但是反过来却被对方准确无误的认定是自己恰好在深草里啊。
后来杏山鉴洪圆寂后,寺院给杏山鉴洪办理后事的主事僧派了两个僧人给杏山鉴洪的掌门师兄洞山良价禅师送讣告。
洞山良价接过讣告看了后,然后问道:“鉴洪圆寂后,你们是怎么处理他的遗体的啊?”
僧人回答道:“依照佛例火葬。”
洞山良价又问道:“火葬后如何?”
两个僧人都有点得意的道:“火葬后拾得二万八千粒舍利,其中一万粒则纳官家,一万八千粒则三处建塔安置。”
洞山良价继续问道:“你们觉得有这么多的舍利,算不算是稀罕之事啊?”
僧人回答道:“这个世界,绝少有哪个僧人圆寂火葬后,能生成如此多的舍利的。”
洞山良价却不以为然的道:“任你家主持和尚烧得遍天下都是舍利,总不如当初能识取善导禅师的两句话好啊。”
看来,洞山良价对于自己的师弟没能回答善导禅师的两个问题一直深有不安啊。作为一个禅师而言,舍利那些东西,虽然奇妙,但是终究不是正途啊。明心见性,才是一个禅师最为重要的根本呢。
沩山灵祐禅师听说善导禅师在金仙山献花岩隐居说法,于是就叫仰山慧寂去一探究竟。
慧寂禅师见到善导禅师后问道:“请问师叔,如何是佛?”
善导禅师没有吱声,而是把手握成了拳头。
慧寂禅师又问道:“如何是道?”
善导禅师依旧没有吱声,而是把拳头展开。
慧寂禅师接着问道:“究竟握的是还是展的是?”
善导禅师摆了摆手道:“无恁么事。”
慧寂禅师回到大沩山后,把自己和善导禅师的对话告诉了坐在禅床上的灵祐禅师。
灵祐禅师听完后,对于善导禅师的话语相当的满意。于是立即起身向着金仙山献花岩方向合掌致意。
没过多久,仰山慧寂又来到了宝宁寺拜会善导禅师。
这天晚上,善导禅师和慧寂禅师两人在庭院中赏月。慧寂禅师望着天上的月亮问道:“师叔啊,这个月尖时,圆相在什么处?月圆时尖相又到哪里去了?”
善导禅师道:“尖时圆相隐,圆时尖相在。”
这个话语传到江湖后,善导禅师的师弟云岩昙晟禅师道:“尖时圆相在,圆时尖相无。”
云岩昙晟的哥哥道吾圆智禅师接着道:“尖时亦不尖,圆时亦不圆。”
慧寂禅师在宝宁寺待了几天,和善导禅师两人相谈甚欢。不过,他终究是从沩山来的,自然要回沩山去。所以几天后,慧寂禅师就来到方丈室给善导禅师辞行,准备回去了。
善导禅师亲自把慧寂禅师送到了寺院大门口后,慧寂禅师随即大踏步的就下山而去。
不过慧寂禅师没走两步,善导禅师就在后面喊道:“慧寂。”
慧寂禅师应答着回过头来。
善导禅师望着他深切的道:“你不要一去就不返了啊,有机会可以回我这里来啊。”
看来,善导禅师还是非常喜爱慧寂禅师这个特别优秀的师侄的。
过了两年,“甘露之变”所引起的清理沙门之事平息后,善导禅师重新回到了宝宁寺当主持。在这里,善导禅师大力弘扬石头禅法,吸引了众多的江湖人士前来参禅问道,交流切磋,从而逐渐在江湖上确立了自己一方宗主的地位。
不过,虽然善导禅师回到宝宁寺当了一把手,但是他依然每天该干活照样干活,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主持而有所例外。
唐武宗李炎于公元840年登基后,便在全国逐步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
随着灭佛运动的不断升级,中国佛教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公元845年,善导禅师在山中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虽然善导禅师被门人安葬在了寺院左边的山上,但是随后宝宁寺在灭佛运动中被彻底摧毁,而善导禅师的法脉,也从此在江湖中湮没无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