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的思考
本学期期末主题是“评价”。这是一个难题,首先是国际难题,普遍认为的。其次,我们从2014年做出1.0版的评价,2018年又做了一次2.0版的评价,这次算是3.0版的。区别在哪里?2014年,宋姐带着我们拟的,印象很深刻,就在今天我所在的办公室,拟出了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几个版块的评价,并很快投入了使用。那时,班少,学生少,老师少,大家一说动,立即就行动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这一版算是能力导向下的综合素养评价。它的缺点在于,比较粗糙,很多时候,是凭感觉来打的分。
2018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为方便评价,我们每一个维度的评价,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用例如10、8、5这样的分值来进行体现。最后形成一个综合得分,并将综合得分,转化成对应等级。学生的期末成绩反馈在成绩单子上,语数英就会出现两个量性评价,一个用分数表示期末成绩,一个用等级呈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情况,最后,加上学生的评语,就形成了学生的“综评”。在2018年,我觉得我们突破的是,将原来模糊的指标转化成可视化的、可量化的细则。学校有了顶层的评价设计,形成了较全面的评价体系。它的缺点在于,细化后,并不是特别容易操作,因为细则多。每一次的班级评价,至少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总觉得还是凭印象在打分,只不过,把以前凭老师印象转变成凭集体的印象。评价主体更多元了。在做这样的评价时,我觉得音乐组做得最好,他们集体行动,形成了平时的过程性计分,到今年,音乐会都有了学生的评价表,学生对学生开始进行欣赏评价。而有的学科组老师,草草的评价了,获得一个分数即可。这个评价,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
2021年1月,今天的大会,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行政、助理、学科包括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共同倾听,学科组长进行汇报。老师们很重视。听完了,我的感受是:
开心:我参与了所有学科组的前期思考与指导,我很清楚的知道,他们原来的起点在哪里,他们现在又走到了哪里。一句话,每个组的增值很喜人。大家态度认真,PPT制作精美,汇报有理有据,较好地展示了目前的思考。像数学组的,参照了目前前沿的、权威的资料,每一个维度都有来源,证明它的科学性与严谨。同时,基于素养导向,将素养水平进行了较科学的划分,使人眼前一亮,感觉评价原来也可以做得如此清爽。
担忧:概念的混淆。“课程评价”与“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混为一谈,两者虽有较大的联系,但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课程评价指向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展开评价,从而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向学生发展,它依托于课程开展,在这样的情境任务中,观察学生情况,展开评价。
学业水平与综合测评混为一谈。学业水平,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领域学习情况,也可以是某一素养的达成情况,最后综合形成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测评,老师们多指期末的结果性评价。在我看来,综合测评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也是学业水平的一部分。
期待:我期待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是能够透过评价体系,看到“发展中的孩子”;我们不是一定要对孩子进行一个结果性评价,而是要使学生通过评价看到希望,看到目标,看到成长中的自己。所以,提出三个期待:一是期待大家多查阅资料,厘清概念,准确把握前沿信息,进行素养导向的评价思考。二是期待向优秀的学习,科学进行体系的构建。三是期待大家在体系构建科学完成前,不要急于推广。要慢,要经过多次讨论,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然后,我们再推荐给学科老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