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班这点事儿喧嚣与自由

高考后五年,它改变了你的人生吗?

2017-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倜唐

走进倜唐的第34号心灵馆

                                                                                  『高考后无论输赢,最大的快乐都来自于解脱。』

                                                                                                                          1

                                                                                “考砸后一直希望重新被父母认可,我想我成功了。”

失败者不该有发言权,但我从来没觉得,高考有资格给我的人生写结局。

接到分数的那天,我正在网吧打CS。听到那串糟糕的数字让我一时失神,对面的匪徒马上把我「一枪爆头」。

心烦意乱地关掉游戏,想到回家突然有点头皮发麻。我知道爸妈肯定在家里给我做好了吃的,同时也在等一个结果。尽管我不在乎能上什么大学,但我害怕面对他们眼睛里塞得要溢出来的失望。

没错,他们和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一样,认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人生一道决定性的分水岭。尽管对我往日的叛逆心知肚明,但总还抱着一丝侥幸:期待奇迹是能落在我头上的。

还是回了家,餐桌上是不出意料的丰盛。我选择在快要吃完的时候宣布这个坏消息,父母一句话都没说,但我知道,那些侥幸已经被狠狠打碎。爸爸把烟放在嘴里久久没有点着,妈妈收拾完碗筷就回屋里了,气氛比想象的还要压抑。

他们觉得看到了我的未来。而那一瞬间,我头一次想向他们证明点什么,比如,他们预想的我的人生,其实不属于我,考得不好,我也不是一个废物。

一个月后,我带着几千块钱去了北京。钱是我爸偷偷塞给我的,他还是话不多,临行前站在候车室里对我挥着手说:注意安全。我突然觉得,他们并非因为一场高考而不爱我,更多的,应该是担忧吧。像很多父母一样,看不得孩子的生活即将或者必将受苦。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我总觉得,它最贴近我在北京两年里的生活。在天通苑里啃过干面包,被小老板无端骂得狗血喷头,前段时间有个特别火的动图,一个白领在地铁上含着眼泪吃快餐,当时差点就那么干了,竭力维持着那点被撕扯得微弱的自尊心,一个男子汉,不能哭。

六七年过去了。去年过年公司发了一笔不小的奖金,我给我妈买了一对金耳环,给我爸买了一箱茅台一条好烟。坐在年夜饭的桌上,亲戚开始过来嘘寒问暖。推杯换盏间,我瞥到父母由衷的欢笑,那让我沉重了不少日夜的眼神已经彻底不见了。

社会比我当时想的要残酷多了。但总结下来,高考本身没能改变我,因为我根本没去上大学。但高考还是影响了我的生活,落榜,却让我拼命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我希望父母重新认可我,我想我成功了。

                                                                                                                 2

                                                                               “211毕业后,我仍然需要重新学习生活”

算不上高考里最大的幸运儿,但是不好不赖地上了一所南方的211大学,总算让家人心怀安慰。

入学的那天,太阳特别毒。那种感觉离太阳就在头顶的感觉,让我一个北方人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下午和很多新生一起坐在礼堂里,听院长在那里唾沫横飞地讲:同学们,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万金油专业,你们可能最终可能过得上非常好的生活,也可能求职处处碰壁,一切都要你们时时努力。

我想那一刻很多人心情都十分复杂。有人发出嘘声,大概早就认为国内大多数大学都不过是个过场,有人沉默,或许他们来时,就带着衣锦还乡的使命。

这四年里,有人拼命钻营社团,和院领导们打成一片,有人早就出去兼职打工,为毕业后创业打基础。大多数人则过着毫无规律又安逸的生活:某天睡醒突然想到自己很久没读过书了,就扎进图书馆一个星期;荷尔蒙时常发作,又转头追逐那些已经很会打扮的姑娘。

前三年基本上是零压的慢生活,你愿意深究一个女孩,都可以当成一个长期项目。到了大四,满院子都是分手的情侣和到处乱扔的教科书。我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为工作打算盘,往返着周边每个机会多的城市。

但毕业后我最大的感触是,高考包括大学里那些有惊无险没有挂掉的科目,变得更加没用。我们尽可能快地熟悉各个企业工种:销售,市场,技术,人事,行政,财务,继而研究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行业、什么工种、什么岗位。但很遗憾,三年过去后,我发现所谓的有规划都只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还被命运眷顾,因为过程总是迷茫的。

我做过销售、记者、文案、公关,这其中很多东西跟我前二十年所学毫无关系。比如如何获得有效资源、积累人脉,如何和一个陌生人迅速交好,寻求合作的可能。薪水的每一步上浮,后面都是手忙脚乱的准备。比如第一年里,遇到的第一个老板刷了个手腕说要给我任性离职留个教训,当记者的那一年,周末基本没休息过,跑着各种可能认识人的社交活动。

说句玩笑话,高考成绩稍微好一点,的确把我送到了一个WIFI比较快的地方。南方的电信比北方的联通网速好太多了。但我比较另类的理解是:一所不错的大学里的四年,算是对前十二年「一贪玩就忐忑不安」的一种回馈。

因为任何努力结合幸运,都值得被回报。我没上过985,没在北大人大里生活过,我只能说, 211毕业后,你仍然需要重新学习生活,学习这个社会上对你来说还陌生的一切。

                                                                                                                          3

                                                                                           “高考结束了,不意味着开始说输赢”


老规矩。以上是我和我一位朋友的故事。

我心里很清楚,没能上大学的人里,也有很多挣扎求存不能安稳。同样的,很多学霸会说,我在北大/清华里学到了我一辈子最可贵的东西,我的同学十年后都是高管、CEO,是马化腾马云们。

对极了。但那又怎么样呢。

很多人,习惯性地为生活里的每一件即将到来的事情做准备。他们会洋洋得意:自己已经拥有的,看起来足够应付那些未曾到来的,但那些真正带来改变的,或好或坏的转折,往往都是毫无先兆的。

所以这件事你不能打包票:你的高管同学们是否最终更愿意握着一个奋斗十年、高中毕业的斜杠青年的手,而不是你的。

我想说,高考对你的整个人生而言,该是稍微不平常的一件事,却并不意味着可以开始谈论成败输赢。当你走入社会,走进一个新圈子,就会发现未来仍然极可能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应该记住的是,未来只接受两件事情,努力和正在努力,范围包括了知识面、智商、情商、职商、逻辑思维等等,因此,在你成为伟人之前,随时都有可能被一场新的「考试」淘汰掉。

侥幸胜利的人要警醒,有些人失败仅仅是因为他们对高考的不专注和不认同;失败者无需介怀,因为这一刻你的新考验才刚刚开始,别急。

当年没能定输赢的,会在路上等你一决高下。别放弃。

                                                                                  和你说所有想说的话,你我一起为生活开一扇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