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爱好者

你用陋习点火,消防员用生命灭火。红布下的烈士,你本不该如此……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2人  进击的卤蛋1989

全文共2973个字,17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节日只是载体,它所有的优点与弊端都取决于背后操弄的人们。

清明节作为作为有着2500年历史的节日,传达了2500年缅怀追思的使命。人们通过扫墓、祭拜、烧纸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但是在资源紧张的现代社会,这种节日传统却面临了一些不赞同的声音。

各地纷纷倡导 文明搞祭祀

节日到来之际,人民网在官网开展了一项关于祭奠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网友是传统祭扫方式的践行者,而只有14.6%的网友选择绿色祭扫。

而传统的祭扫方式所带来的,是很多衍生的弊端

01

不环保的祭祀方式

作为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家庭每年花在清明祭祀上面的花费有多少,大家有概念吗?

单个墓园来举例——福建的薛岭山陵园,在清明节高峰期间,仅它一个陵园每天就要烧掉近20吨的纸钱。20吨是什么概念呢?

20吨,等于12辆汽车、160头猪、40000瓶矿泉水。

一个陵园就能烧掉这么多的纸钱

而29吨纸钱大约要花费人民币500万去购买,这还只是一个陵园的消耗量。

这些成吨的纸钱,即使是使用环保型焚烧炉,也不能做到零污染零排放。焚烧过程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挥发性物质苯、甲苯、乙苯,更会产生戴奥辛等有毒致癌物,对环境的伤害相当大。

再加上各类陪葬品、衣物……最终它们燃烧,它们化作灰烬,它们潜伏在空气里,它们进入我们的身体。

燃烧的纸钱

活着的人用巨款去尽孝,最后污染的后果也是生者承担。

如此孝道,真是感天动地!

除此之外,清明节祭祀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火灾。清明时节天干物燥,万物易燃,而祭祀的坟墓大多在山上,一个不小心的火苗就会绵延出漫山的大火。

不仅危及生命,更有很多消防员因为扑救烈火而丧命。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面对眼前的火场,用自己的命担起了身后人间的希望。

清明期间失火新闻频发

梅州丰顺县的郑先生就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清明节他带家人上山扫墓,却在焚烧冥币时不小心引燃了周围的干草,火势蔓延成136.5亩的森林火灾。最后郑先生因失火罪被判缓刑。

原本是想尽孝道,但却落得个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的下场。

尽孝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恪守传统祭扫形式换来的下场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

02

不文明的攀比祭祀

而更加闹心的是,清明节不仅要买纸钱,各类祭品更是争奇斗艳,价格也就一路攀升。

大家嘴上说着尽孝在于孝心,不在于金额,但是攀比的步伐谁都没停下别墅、宝马要安排;手机、笔记本要跟上;墓陵要比别人家的大;鞭炮也要比别人家放的响。

花样百出的祭祀品

焚烧的冥币也从一开始的等值100元一路膨胀到现在的“亿”为单位;甚至百亿的冥币都要成打的烧;还有人嫌冥币不够,专门制作“存款单”——开户银行的行长竟是阎罗,也不知道阴间得通货膨胀成什么样子!

甚至还有人夹真正的人民币在纸钱里烧。这种做法真的是不合适了,简直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一旦烧人民币被发现,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人民币管理条例

死去的人当然没有要求这些,这些行为都是活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有的人是觉得自己死去的亲人没有享过福,大量购买祭品其实是带有内疚性质弥补。

但是也不乏有人就是冲着比面子、攀气派去的!他们不在乎死去的亲人到底想要什么;也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样的负担;他们考虑的,只有他们自己的面子!

攀比风气下的陵园建设的十分豪华

而清明节攀比祭扫现象,是我们文化应付的代价。

早在唐朝,这种清明节攀比祭祀的现象就已出现。

唐朝时期清明节是需要吃寒食的,鸡蛋作为当时比较贵重的东西,且方便食用,就成了“清明节通用食品”。即使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当时的中国人民也没有停下攀比的脚步。他们通过将鸡蛋雕刻成各种图案花样来比拼,也被称为“斗鸡卵”。

斗鸡卵

后来这股风气越刮越盛,唐玄宗还专门为此颁下《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来禁止清明节期间互赠鸡蛋,以使民众日行恭俭。

这些攀比的行为,让清明节“变味”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清明节的印象一再跑偏。

其实尽孝真正看重的,还是心意。只要是真心实意的祭拜,一束鲜花、一个跪拜已然足够。

祭祀最重要的是心意

毕竟,比起死后的这些所谓“风光”,更重要的是生前尽孝。

03

不健康的埋葬形式

1996年,我国首次采用遥感测绘、计算机制图等方法,花费十三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是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

耕地是珍贵资源

然而到了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耕地面积就变成了18.2574亿亩。

耕地资源变化的原因有很多:退耕还林、城市化侵蚀等等。但是这其中,土葬用地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南方丘陵山地多的地方还稍好一点,逝者一般葬在山间;但是多平原的北方地形就没有那么“节省”了,再加上我们传统文化对于风水的看重,经常是一片完整的耕地里零散分布着众多坟头。整不起来,也散不规则。

平坦的耕地里突兀的坟墓

面对土葬的种种弊端,1997年,《丧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该条例规定:人中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

但其实,火葬也没有节约到哪里去。

虽然火葬占用的土地面积不大,但是因为火葬大多埋葬在墓园,而墓园因其坚固的水泥地面而造成了永久性土地占用。

墓地坚固的水泥地

土葬的坟墓尚可在百年之后“落为平地”,但是墓园如何回收再利用的?而且现在的墓园普遍采用产权形式,只能按年购买。所以一旦不再续费,还要面临被迫迁出的风险,这不是也违背了“入土为安”的美好想法吗?

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很多种处理骨灰的选择。除了海葬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奇的方式,比如说将骨灰压进一张唱片、变成一颗钻石、甚至是做成一个花盆,都不失为一个送别先人、寄托哀思的好选择。

骨灰做成的戒指

浪费资源还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不健康,比这些更危险的,是一些思想上的不健康:

扫墓给祖先烧“小姐”、“陪房丫头”之类的另类新闻简直是刷新人们的认知下限,说是要“让祖先浪漫浪漫”;

还有一些花钱请人来哭墓、直播自己的上坟过程,说是要“让没看过的人长见识”。

这种陪葬品简直是哗众取丑

原本是寄托哀思的节日,在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炒作下,慢慢变成了乌烟瘴气的表演时间,真是让人笑不出来!

04

不公平的祭祀文化

除了浪费资源、造成污染的弊端之外,小熙觉得,清明节还有个严重的问题,是它对于女性的不公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地区自古就禁止女子上坟。有的是特别强调未出嫁的女性不能去上坟,因为不是“自家人”;有的是强调结婚之后也不允许女性上坟,因为“阴气”重。

女子上坟被看成家里“绝后”的象征

可能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会有这种落后的思想!

是啊,怎么会呢?

小叶永远记得,每逢小姑姑忌日时,奶奶悲伤又无奈的泪水。

因为“上坟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没资格参加”的言论,除了下葬的那天,奶奶一次都没有去给小姑姑上过坟。她只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借着在附近农忙的理由,去给自己早逝的女儿拔草。

悲伤的女性

如果最悲痛的人都没有机会去墓前表达哀思,那么清明节祭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供活着的人倾诉思念,还是供男性去表明自己的地位?

05

回归清明本色

一个节日,最重要的应该是它所传递下来的文化以及它背后的意义,而不是死守所谓的传统仪式然后给环境、人们都带来持久的伤害。

如果传统开始暴露弊端,那么我们应该主动去改善它从而让它适应新环境。

在人民网关于祭祀活动的浪费和污染现象调查中,51.9%的网友表示反对,并且认为关键在于人们祭扫观念的转变。还有42.4%的网友则希望通过在全社会倡导新型祭扫方式,让人们的祭扫行为更加文明。

文明祭祀

摒弃不环保的祭奠用具;告别不文明的攀比心态;

拒绝不健康的下葬方式;改变不公平的节日内涵。

无需拘泥于形式,让清明节回归清明本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