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学讲义》(著:薛兆丰)摘要
# 第一章:稀缺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有交易就会有货币需求,有货币就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马粪争夺案:
- 如果把马粪判给创造财富的人,人们就预期到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就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要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到就拿走。这样人们就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保护自己的财富,因此会更加积极的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日积月累若干年后,村子会走向富足。
- 如果把马粪判给被告即运走马粪的人,人们就会预期到只要没人开看管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走。结果顺手牵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有产这必须花大量时间在看管财富上,大到足以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人们会丧失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村子会走向贫困。
公正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才会更多。
破窗理论:
一个顽童把玻璃打碎了,窗户的主人就会去买玻璃,这将刺激玻璃的生产。制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订单以后,有了钱,就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即有破坏才有进步。
破窗理论之变种一:有些国家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错事,但也因此国家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比如经历了二战的德国。
—— 总不能把国家都摧残一遍才能发展吧!!
破窗理论之变种二:如果老人工作时间太长,或机器太先进,对社会发展不利。
—— 是用挖土机挖土好还是铁锹挖土快!!
破窗理论之变种三:朔料袋可让事物的保险时间延长,但会浪费塑料袋,问题是应该浪费塑料袋还是应该浪费一些事物呢?
—— 中间点不好拿捏!!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往往也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办才好,但能确定的是:有看见的如自然灾害,还有看不见的如净损失即隐形利益。没有孰轻孰重,只是在我们做决策时,要仔细考量。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行善扶贫失败的四大原因:
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问题、所托非人以及养懒汉效应。
造成稀缺的原因:
我们想要的别人也想要以及人的需求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有稀缺必然有选择,有选择必然有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应该问如何歧视。
造成歧视(区别对待)的原因是因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而歧视的别后都有对应的代价。
# 第二章:成本
成本:就是放弃了最大的代价
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但不可回收的支出
盈利提高了资源未来的使用成本,亏损降低了资源未来的使用成本
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
采石场的故事:
某人开了一家采石场,并在旁边买了一块空地,什么也不做就让它空着。在人们一脸疑惑时,采石场的主人解释说:如果这块空地并房地产商人买走盖房子的话,居民住进来肯定抱怨采石场发出的噪声,这样就会影响采石场的生意。
- 负面感受不是成本只是降低了幸福指数
- 你的成本有别人决定
- 你的职业范围有社会决定
盈利提高了资源的未来使用成本
亏损降低了资源的未来使用成本
产品价格的成本决定论是不对的,应是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产品的价格反过来又一层一层的影响了原材料价格。
- 改革开放时并不是深圳的盒饭贵,而是深圳生产效率高,人们愿意去深圳工作的人特别多,所以推高了深圳各种资源的成本。
- 并不是王菲的演唱会酬劳高,而是喜欢王菲的人多,愿意出更高的价来来买演唱会的门票,才使得王菲的劳动力资源变得更贵。
租:就是对资产的付费,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
寻租: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同时导致社会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
权利的行使应以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为界,往往纠纷双方是由于争用未界定的产权资源而产生的,权利的最初界定本身就是很难解决问题。
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 即谁用的好就归谁。
科斯对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凡是在一个人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社会的存在的成本。
如果交易费用太高,大致交易费用太高没法完成时,应鼓励第三方接入。第三方(政府、法院、风俗、习惯、道德)在知道资源怎样使用更好、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手中的权利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 第三章:需求
个人估值:一个人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
有三个含义:
- 是个人估值,不是集体估值
- 是局对主观的
- 不是以个人愿望为基础,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数量来计算的。
经济体系讲究投入导向,投了就有财富回报
商品体系讲究需求导向,有需求才有财富回报
边际:就是“新增” 带来的 “新增”。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的新的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需求第一定律: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是需求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程度,它等于需求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弹性大于1多指奢侈品,小于1多指必需品。
由于价格的变化方向和需求的变化量方向永远是反向的,所以弹性永远是一个负值,一般将弹性就酱它的绝对值。
人性的特点就是会寻找替代方案,时间越长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
消费剩余:一个人对商品的个人估值,跟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之间有的差距。
需求第三定律:每当消费值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用时,高质量的产品相对低质量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用越高,高品质的产品相对就月便宜,也叫“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 第四章:价格
计划经济不可逾越的三个障碍:
-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 数据不可得
- 奖惩难以恰如其分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应对变化的问题。
解决变化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
价格体系为何能解决变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 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
- 价格是用最经济的方式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 价格所传的关于稀缺的信息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
- 价格能暴露人的真实需求
- 价格可以指导生产
- 价格能妥善解决奖惩问题
枪毙信使不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
控制温度计是调节不了温度的
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真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比如土地承包制度。
那些趁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平衡。
竞争的规则:
- 暴力,只有当它失败的时候,人们会谴责它,当它成功时人们往往会膜拜它。虽是古老而常见的竞争方式,在文明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然如此。
- 靠智力高低竞争资源
- 论资排辈界定产权
- 按社会身份分配财产
- 按时间、随机性与先到先得的原则分配财产
- 按需与价高者得
没有任何规则比其他规则更公平。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胜出的机会就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要让所有人都同意某个规则是最公平的,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不管选择那种竞争规则,这个规则本身就会带来成本。这种成本其他人很难受益,也就是一种无谓的损失,但按出价高低来竞争就不一样。
这种竞争方式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收益的,给社会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所以按出价高低来竞争,造成的无谓损失是最小的,由于竞争而耗散的资源时最小的。
从公平角度看,出价高低并不比其他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但是从效率的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看,出价高低比别的竞争方式更有效率,它直接带来了社会才财富的高速增长。
短缺适应价格收到了抑制,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这货在种商品,而只有采用其他的竞争方式才能得到这种商品的情形。
过剩是商品价格被人为的抬高,以至卖家必须搭配其他的竞争手段或服务,才能吧商品卖出去的现象。
当价格受到人为干预时,就会出现价格以外的竞争,把这种现象称为短缺或过剩。
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价格管制是不对,但是接触价格管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要复杂的多。
人与人之间的讲究的不是个人的本事有多大,而是你的本事跟别人的本事能不能相匹配,你们之间能不能相互服务。
# 第五章:权利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特征如下:
- 权利是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是别人授予我们的
- 不是我们自己认为有才有,而是比人认为有才有
- 要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才能叫权利
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占多少,权利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
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
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
只有当权利的安排带来的好处足够大时,人们才去考虑怎样界定产权,怎样才能行使 和保护产权。
产权的三个重要环节:
- 使用权:我们决定怎样使用资源
- 收益分配权:分配资产得到的收益
- 转让权:把资产未来永久的、全部使用权和收益权批发转让给别人
产权保护的三个重要原则:
- 财产原则:想要剥夺别人的产权,只有向这个人付足够多费用
政府只干预一次:确权 - 责任原则:当一个人侵害了别人的产权后,侵害者就要想产权所有者赔偿,但是赔偿的金额由第三方确定。
政府干预两次:确权和确定赔偿金额 - 不可转让原则:政府禁止把所有权人把他所拥有的资产卖给别人
政府干预三次:确权、确定赔偿金额和禁止转让
现实生活中,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大量的产权不能通过财产原则进行保护,只能责任原则进行保护。
采用责任原则的核心理由是:采用财产原则来保护的成本太高,而伤害已经造成,这时由第三方对伤害做一个赔偿定价。
一个人用别人就不能用的叫私用品,否则就是公用品。
一个人能用,别人也能用称之为没有竞争性,否则就是有竞争性
排他性:一件商品在实际使用时,物主能不能很方便的把其他的使用者排除在外。
# 第六章:耐心
易耗品: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
耐耗品: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
一种耐用品,只有在时间维度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功能。
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
不耐就是急躁或是不耐烦又被称为确定性偏好
利率是人推迟消费时索取的一种补偿,未来越是不确定或时间越长,利率就会越高。
价格受到抑制就会出现短缺或过剩的现象,即人们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竞争稀缺资源。具体到利率管制会有以下几个体现:
- 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
- 黑社会应运而生
- 人们会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
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的打折程度。
投资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资源的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的折扣和
只有意外的消息和想不到的消息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由于信息的披露是随机的,所以价格的波动也是随机的。
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储蓄原理:未来可变有风险
保险原理:花钱买未来的收入稳定,即未来收入一致性
保险服务的前提条件:
- 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
- 每一个投保人所有的风险概率是互补相关的。
- 概率事件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
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竞争:
- 细分:把不同人的风险叫做精确的划分,划分的越细,被占便宜的情况就越少。
- 加总:在每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成员人数
期货的全称是期货合约,可以起到重新分配风险的作用
# 第七章:供应
比较优势: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哪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高还是低。
比较优势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 个体可以是个人、家庭、地区甚至是国家
- 前提是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 比较优势来自自己跟自己比较
- 每个个体都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有限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放在成本最小的生产上,整个社会的总生产量就会达到最大。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财富
- 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 分工促进孰能生巧
- 分工是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贸易逆差: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多于这个国家向另外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货币净流出的那个国家会出现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货币出现净流入的国家会出现贸易顺差
完全竞争状态:市场里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一件商品,任何一位买家和卖家,都不能通过控制购买数量来影响价格,以为个人购买的数量和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微不足道,即对应的是受价者。
不完全竞争状态:市场上每一位卖家所卖的商品,在品质上都不一样,即对应的是觅价者。
怎么定价、怎么定产,才能使的销售的总收入达到最大,需要卖家不断摸索和寻找,这种卖家称之为觅价者。
价格歧视的三种方法:
- 完美价格歧视:卖家对消费者的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的价格。
- 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
- 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 第八章: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欺骗、偷懒、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敲竹杠。
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优质的两层含义:
- 均质:不是说厂商要把产品的质量做到多好,而是产品的品质要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 性价比: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与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
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几种方法:
- 重复购买
- 第三方背书即通过中间人担保
-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
- 质保:通过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质检成本
- 延保: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
- 收入共享:鼓励合作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 以沉默成本取信与人
- 以人质或付出抵押取信于人
生产的不可追溯性,提高了质检的难度,降低了品质的可靠性,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有效改善:
- 以垂直整合保障产品的品质
- 以多样性损失换取产品可靠性
# 第九章:合作
企业存在的原因:
- 市场上存在巨大交易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很低
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管理费用)用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大小 - 团队效应:团队能带来比每一个成员产出之和还要大的产出
边际贡献决定单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率
谁来当老板:
- 资源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的拥有者
- 企业专业资源的所有者
- 剩余索取者
专用资源:高度依赖于所在企业平台的资源
普通资源:放到哪个平台都能发挥差不多的功能,获得差不多的收益的资源
员工议价的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
任何个人在团队里得到的回报,跟他给这个团队带来的编辑收入应该相称。
哪里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哪里就存在廉价的优质员工。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大,雇主寻找优质员工的积极性就越足,结果会使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逐渐趋于减少或消失。
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被用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以及穷人自立自强的机会。
罢工的特点:
- 在关键时候提出不干活,也叫敲竹杠
- 自己不干活的同时也阻止别人干活
罢工能都帮助工人增加集体议价的能力,使得他们的收入增加。同时使其他人,包括老板、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没有得到雇佣的人蒙受损失。
违背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应得的回报应该跟他的编辑贡献相匹配原则。
# 第十章:协调
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协调的问题,而协调的手段就是货币,即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货币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们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别人能接受它,货币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 避免交易中双重而然性都要求
- 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 增加市场交易量
通货膨胀的定义:
- 指的是总体的物价水平
- 持续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
恶性通货通货膨胀是指每个月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50%的情况
通货膨胀的原因:
- 各种各样的原因:收成不好,进口数量增加等等
- 钱印的多了
坎蒂隆效应:货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在整个社会里均摊的现象
滞胀: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的主张:
- 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
- 研究交易所在的交易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
- 研究经济学现象要研究穷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基本观点:
- 货币不是中性的
- 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即不可随意转换用途
- 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结果
奥地利学派认为:要避免经济周期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乱印钞票的行为。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
社会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关系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就是就业和产量。
货币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见解:
- 货币超发
- 货币长期中性论
- 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 永久收入假说
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 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经济学现象本身的数量是有限的
- 宏观变量本身就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写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 人类无法用科学办法来应对不确定性
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 经济周期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 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预测
- 价格能不能灵活的调整
- 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 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 经济学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 到底应不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 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六大共识:
-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商方面的因素
- 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
3 通过通货膨胀不能较低失业率 - 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货币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率
- 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 都认为人是有对策的
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反映出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重,因为不同的结价格反应不同的质量。
若用选票投票,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却没办法反映出他们偏好之间的轻重。
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