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写作框架,让你轻松写好观点类文章
在写观点类文章时,有些人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论述;也有人写到一半,发现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什么,只能放弃自己已经写好的半篇文章。
其实,很多人在写作时都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写作框架。写作框架能让我们的写作变得简单,因为,有了框架,我们只需要往里面填充内容即可。这就好比一道计算题,给了你现成的公式,你只需要代入数据,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对于观点类的文章,我阅读了大量的爆款文,总结出了以下七种写作框架。
01
现象+问题+解决方法
《你以为的稳定,都在悄悄背叛你》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现象1——教授们的退休工资大幅度下降;提出现象2——最具垄断力的电网公司,效益逐年下降,福利大不如前;抛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思考稳定?提出解决方法——进行调整和转变。
写观点类文章时,我们可以先提出现象,作为一个引子,引出我们所要论述的话题,然后针对现象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02
现象+问题+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现象——普通“勤奋者”的生活状态;抛出问题——是在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指出错误的做法——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指明正确的做法——“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在写观点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指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然后指出这些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先提出错误的做法,再指明正确的做法。
03
现象+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总结
《读书与不读书,差别到底在哪里?》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现象——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犹太人几乎拿走了20%的诺贝尔奖,而人数仅占世界人口的0.3%;分论点1——相比读书之人,不读书的人想要更进一步的时候,往往更加困难;分论点2——不读书往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而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思考更有深度;分论点3——不读书的人只会用粗暴语言进行攻击,而读书人更能机智回应,化解尴尬;分论点4——经常读书的人,知道的事情多了,自然谈资就更多;分论点5——读书能够滋养精神,不读书的人,精神缺少能量;总结——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壤之别。
我们可以先提出现象引出话题,然后用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分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总结。
这篇文章运用了5个分论点,在实际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分论点的数量。
04
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总结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欲望越少》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总论点——越是见过世面的人,欲望越少;分论点1——见过世面的人会给思想做加法,给欲望做减法;分论点2——见过世面的人,能够挣脱繁华虚妄的羁绊,拥抱明确而简单的生活;分论点3——见过世面的人,明白,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总结各分论点——世面见多了,眼界就宽了,心胸也宽了,格局也大了,欲望就少了。
我们可以先提出总论点,然后用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分角度进行论述,最终再对三个分论点进行总结。
05
结论+原因1+原因2+原因3
《好的感情,是适度地保持距离》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观点——好的感情,是适度地保持距离;原因1——这样的相处方式减少了猜忌,也有利于感情的长期保鲜;原因2——留有私密感的交往,能更好的吸引另一半;原因3——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我们可以直接先提出结论,然后分点列出原因1、原因2、原因3,对结论进行解释。
06
背景+结论+正面论述+反面论述+诠释主题
《想要毁掉一个人,就给他贴标签》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介绍背景——可口可乐拍摄了一则广告,请六个陌生人,在看不见彼此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贴上所谓的标签;正面论述——贴标签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偏见和误解;反面论述——不给自己贴标签,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诠释主题——标签只能定义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未来。
我们可以先介绍背景,从而得出结论,再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主题进行诠释。
07
痛点+原因+行动+结论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个结构,提出痛点——妈妈因为不想浪费,吃不下的东西也硬撑着吃;提出原因——因为不忍心辜负爸妈;付诸行动——生病了还坚持写文章;得出结论——只要你踏踏实实地付出,你想要的,命运都会给你。
我们可以先指出生活中存在的痛点,然后分析原因,接着,说明作者为了解决痛点,付出了哪些行动,或者想要解决痛点,应该付出哪些行动,最后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