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定律真的可以让你成为专家吗?
有很多人都说只要你在一个行业做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那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不以为然,要看你是怎么做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我觉得可能只是一个谎言而已。
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会达到你想的结果,这样的话也只能是相对的,也有必要的条件的。
你一定看过这道“科学励志”公式:只要每天进步1%,如果持续迭代,一年下来就会有37倍的增长,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反过来,如果每天滑坡1%,则会变成渣渣……
这个复利算式简单清晰,不明觉厉,看不出什么毛病,号称“硬励志”。
不过一年下去了,谁真的增长了37倍,谁又糟糕到只有上一年的0.03啊?
为什么成长复利公式无效?因为复利不是这么算的。
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 不损失本金。
放到成长复利上,意味着:• 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习中去;• 不能忘记。
大部分人的学习都不满足这两个条件。
首先是知识无体系化,今天学到的概念和明天知道的内容显然没法叠加到一起,互相不产生作用。这样一年下来,不是增加了365次方,顶多是增加了365个0.01,即3.65倍。3倍多也挺好啊,问题是你还总忘记一周前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估计忘得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可能辛苦积累了1.03,一周以后退到0.96。
所以一年下来,你成长个20%也就了不得了。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思考、碎片化体系、碎片化问题,终将劳而无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1. 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
2.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
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能解决当下问题,那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一个好知识、一篇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以后,永远遇不到了?其实不会,知识一直都存在于网络的某个地方,不增不减,当你真的遇到问题,它们自然又会浮现出来。
甚至也许当你需要这个知识时,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放心去思考你的问题吧!记得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