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屋
家有老屋,是那种在胶东随处可见砖瓦结构房舍,建成有几十年了,除了上梁其他几乎都是父亲一个人在工余时间一点一点造起来的,断断续续用了有一年多时间。我们当地石头多,只要有力气几乎是不需要花什么钱的,石头自然成为房子最主要的材料,但这种出自当地的石头却很不规整,有棱有角,用钢钎(平度土语叫钻子)仔细掺(音can)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条状或块状,朝外的是平面,砌起的墙既好看又结实,很有当地特色。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盖房子一件大事,会耗干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还会举债。记得为了挣钱盖房子,那几年每当忙完生产队农活后,父亲都要赶上牛车往七里山的水泥厂运送生产水泥的黏土,而母亲则是日以继夜地砸石子卖钱。牛车和黏土是生产队的,父亲只是为了沿途能捡拾牛马粪送到生产队赚取几个工分和少的可伶的运费补助。装车卸车赶车都是父亲一个人的活,十多里路一天要来来回回运好几趟,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就是这样盖起这栋房子,还是欠下几百元的外债,几百元在今天无所谓,几乎办不了什么事,甚至连吃一顿饭也不够,但几十年前的几百元是个什么概念?
而今老屋尚在,双老却已西去,常年闲置,不由唏嘘。曾经一度想处理掉,但一想卖了房子,也就断了与老家的念想,好像我也成了一个无根之人,一栋老屋,卖不了几个钱,但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是父母留给我一笔“巨大财富”,也就保留了下来。前几年偶感诺大的院落(有200多平米,3分多地),如此闲置也是可惜,就淘来几颗樱桃、葡萄、石榴栽种在院中,换的一点闲适。因为需要打理,回去的次数也就多了起来,松土、浇水、剪枝、打药倒是乐在其中,有种回归田园的感觉。回去的次数多了,妻就说光是油钱,就不知道要买多少樱桃了。其实都知道,不为樱桃。
3月就到了樱桃开花的季节,满园春色,满园花香,满园蜜蜂,满园的繁忙。心里想着、念着、感着,要是双亲还在看到眼前的景象,肯定会欢喜着呢,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心里禁不住惆怅。樱桃属于生长期比较短的果蔬品种,从开花到成熟只需要50多天,打理也简单,在我们当地,五一小长假过后基本就到了采摘樱桃的时候了,看着满树的红的、黄的一嘟噜一嘟噜的樱桃,红的叫红灯、黄的叫黄蜜,心里都是满满的成就感,自打自己种了这樱桃,我就再也没有花钱买过樱桃,也从没有吃过这么多的樱桃,当然成本是不计的。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造就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土地永远是根本,有了地心里就踏实。我虽然不理农事,心里还是割舍不掉那点地里的事情,心里想着退休是不是也回归故里弄几亩地种种,也过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快活的农耕生活。人不就是这样嘛,年轻往外走,老了就要往回走了,所谓叶落归根,这也算是轮回吧。而老家永远都是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啊。
想着,这些年由于城镇化,农村闲置房屋越来越多,我家附近就有十几栋房子闲着呢。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这可是很大的浪费。听说有的地方有投资人把村里道路、环境什么的美化一下,把闲置的老屋修整一下,出租给城里人,闲暇时小住几日,接接地气,暂且远离喧嚣,种种菜养养鸡,倒是很好的思路,既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利用了闲置的房屋土地,又让城里人有了休闲的去处,还能吃到绿色无公害的果蔬,一举多得的好事啊。听说有的还搞公司化运营。要振兴乡村经济,就是要广开思路,挖掘潜能,充分利用一下闲置房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要有眼光和思路啊。